路遠 楚媛
【摘 要】現階段,許多國家的高校都已經將鋼琴室內樂設置為必修科目,但我國仍然處于萌芽階段,教學上仍然稍顯不足。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分析了鋼琴室內樂的演奏特點,并探討了高師音樂教學發展的新思維,希望能夠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鋼琴演奏人才。
【關鍵詞】鋼琴室內樂;演奏特點;高師;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39-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不少學校都開始重視鋼琴室內樂的教學,對于高等師范學校來說,更需要培養出具有表演能力的人才,但現階段,高師音樂教學中鋼琴室內樂的教學開展比較緩慢,導致學生的演奏能力較差,難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演奏中也經常會出現問題。因此,需要對鋼琴室內樂的演奏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然后拓展高師鋼琴室內樂的教學思維。
一、鋼琴室內樂演奏特點
(一)親切與精致
就鋼琴室內樂來說,顧名思義,室內就是表演的主要場所,因而不會像歌舞劇一樣有著比較宏大的主題,或者是磅礴的氣勢,通常情況下鋼琴室內樂都是給人以親切的感覺,能夠使人們感到放松和愉悅。正是由于鋼琴室內樂的這種特點,演奏的場所一般會在家里,雖然演奏的場所會比較隨意,但是演奏技巧卻不能夠隨意,對于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仍然比較嚴格,需要演奏者具有嫻熟的演奏技巧、豐富的表演經驗,才能夠給觀眾以美的享受,讓欣賞者與演奏者達到共鳴[1]。
(二)優雅、含蓄和感情細膩
現階段,鋼琴室內樂作為室內演奏中比較常見的演奏形式,已經被人們所熟知,并且由于鋼琴具有比較獨特的音色,豐富了鋼琴室內樂的表演意境,使得表演更加優雅和含蓄,因而演奏者所展現出來的音樂情感也是非常細膩的。
(三)強調演奏者之間的協作
一般情況下,鋼琴室內樂都是需要多種樂器相互配合的,這是不同于鋼琴獨奏的,鋼琴獨奏能夠讓演奏者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而對于鋼琴室內樂就需要注重與其他演奏者的配合。因此,對于演奏者的合作能力要求比較高,才能夠為觀眾演奏出更加和諧、優美的音樂作品。
二、高師音樂教學中鋼琴室內樂發展的新思維
(一)加強學生對鋼琴室內樂曲目的理解
上面探討了鋼琴室內樂的演奏特點,為了能夠讓鋼琴室內樂的表演更加精致和細膩,高師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培養。而提高演奏的細膩程度,讓演奏變得更加精致就需要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所演奏的作品,對作品有深入的理解之后,加入自己獨到的理解,才能夠演奏出更加完美的作品。因此,教師需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演奏技巧等內容進行深入的講解,然后安排學生進行小組演奏,讓小組之間互相演奏,再互相指正其他同學演奏的不足之處,然后教師再加以引導,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演奏技巧[2]。
在鋼琴室內樂的教學中,更多的教師注重的是演奏技巧的培養,忽視實際的表演經驗教學,使得部分學生雖然在理論和技巧上是過關的,但在舞臺上表演時,經常會出現怯場等情況。現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愛鋼琴室內樂,因而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帶領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演出,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演奏技巧,還可以豐富表演經驗,從中不斷提升學生對于鋼琴室內樂的掌控能力,從而減少學生在舞臺上出現緊張的情況,盡量減少演奏失誤的次數。
(二)實現對鋼琴室內樂演奏形式的變革
1.提升演奏者的合奏能力
教師必須要結合當前的觀眾需求來制定教學目標,根據鋼琴室內樂的演奏特點,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進而實現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的鋼琴理論功底和實踐演奏能力,為我國培養出綜合性的人才,以此來適應當前不斷變化的就業需求。所謂的綜合性人才,就是要有扎實的鋼琴室內樂演奏的樂理知識、熟練的聲樂和演奏技巧,以及優秀的舞臺表現力。因此,除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演奏鋼琴室內樂。
2.開展豐富多樣的鋼琴室內樂演奏實踐活動
對于一個鋼琴室內樂演奏者來說,做到完整的演奏并不難,而做到完美則需要演奏者具有非常豐富的演奏經驗。因此,必須要注重增加學生演奏的經驗,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為學生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進而開展專業技能訓練,讓學生能夠在學校期間就可以有真實的表演經歷,更多地積累鋼琴室內樂的演奏經驗,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的鋼琴室內樂演奏人才,同時也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鋼琴室內樂雖然在我國已經得到了重視,但是在教學水平上仍然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高師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鋼琴室內樂的演奏特點,不斷拓展新的教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和增加演奏經驗,為我國培養出更優秀的鋼琴室內樂表演人才。
參考文獻:
[1]翟東寧.淺析鋼琴室內樂演奏特點與發展新思維[J].中國民族博覽,2017(02):122-124.
[2]雷蕾.我國鋼琴室內樂發展現狀及訓練策略初探——兼與東歐鋼琴室內樂發展比較[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6,33(3):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