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泓 劉成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消除極端貧困方面成效顯著,并對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學術界關于扶貧研究和探討,呈現成果數量多、領域廣、層次多等特點。筆者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近年來國內關于扶貧方面相關文獻進行了總結概括。
【關鍵詞】扶貧文獻研究法文獻綜述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81-2015年,中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28億,這一數字比拉美或歐盟國家的總人口還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區的脫貧人口僅有1.52億。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同時,貧困人口的營養狀況、受教育程度、預期壽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標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參見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現階段,我國學術界關于貧困的研究涉及范圍較廣,研究的主要側重點,體現在以下這幾個點:
一、貧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從經濟發展角度對貧困產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認為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生產的財富不足以養活所有的人口是貧困產生的主要原因。王艷萍(2006)年借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提出的貧困定義。阿瑪蒂亞·森提出了能力剝奪和社會排斥的貧困新思想。藍紅星(2012)在《貧困內涵的動態演進及發展趨勢》一文中對貧困的概念進行了梳理,他指出貧困并不是單一的屬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個方面在內的多屬性概念。
二、關于政府和市場在扶貧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國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視角來研究扶貧工作中政府的角色問題。康曉光(1995)指出扶貧只能靠政府來開展,市場難以提供有效服務,本質上來說,扶貧屬于公共服務的范疇,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來開展。扶貧活動的特征決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導來有效開展,從扶貧的精準識別、幫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過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導下進行,因此政府必須是扶貧戰略的主體。宮留記(2016)表示扶貧是政府職責的一部分,其取決于國家性質,扶貧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長期開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貧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眾所賦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貧工作開展中的主體角色,政府這一行政主體通過政策的作用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配置,調動各方主體積極參與扶貧活動,改善貧困人口生活,各項社會資源的整合與配置只能通過政府來進行,市場以及其他社會主體都難以實現。這主要體現在政府制定相關決策方面。政府的扶貧理念決定了其在精準扶貧中相關措施和方法的采用,以及最終產生的效果。在扶貧實踐中,資源整合與配置、資源使用、各方協調以及扶貧監督都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的。
徐志明(2008)立足于提升扶貧投資效率的層面為切入點,并表示扶貧效率的提升可由市場機制的引入得意實現,借助市場化達到提升的目的。宮留記(2016)研究了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精準扶貧機制,他認為政府和市場扶貧機制都有各自的弊端,但政府仍應占主導地位,故提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資產收益扶貧及電商扶貧等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扶貧新模式。
三、關于扶貧政策發展趨勢研究
向德平(2015)則是總結了新中國以來每個時期政府扶貧政策的發展和演變歷程,指出國家扶貧政策需隨順應時代的變遷,適應社會發展的大勢。黃承偉(2016)等人對我國貧困治理的轉型展開深入分析,其主要研究側重點是在于扶貧政策的變化歷程。鄭瑞強(2017)等人的研究則是基于扶貧理論發展變化的視角之上,探尋扶貧工作的關鍵點和突破口,首先以“貧困是經濟問題”為假設,通過研究發現,扶貧不只局限于經濟層面的問題,扶貧基礎上的可行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應該成為扶貧工作開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進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
四、關于政府主導下扶貧狀況的研究
政府主導下的扶貧是集中整合各部門扶貧力量與資源開展一系列扶貧活動,這種模式表現出明顯的體制優勢。鄭風田(2018)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總計有7億多農村人口實現脫貧,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顯著成效。另一方面,左婷(2015)研究政府作為扶貧主體,致使無論是自資金的運用上,還是扶貧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數據脫貧”,扶貧考核“形式化”等。
五、扶貧模式不斷創新方面研究
丁先存和汪卉卉(2014),總結在與貧困持續抗爭中,中國逐漸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扶貧方式,改革開放后,我國扶貧模式不斷創新,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這一系列扶貧方式的改進,是我國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大膽嘗試。方迎風(2015)在考察重點貧困縣的經濟增長與減貧效應的關系時,發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的財富使得中國的貧困問題得到了較好的改善,絕對貧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是,由于農村家庭的收入差距逐漸拉開,經濟增長帶來的減貧效應越來越小,同時貧困也減小了經濟增長效應。對此有學者給出了證明,聶偉,龔紫鈺通過研究發現自2000年以后,經濟增長的減貧效應顯著下降,而開發式扶貧也未能獲得理想效果,本該由貧困人口獲得的扶貧開發資源卻被收入較高的群體占據,農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此時就需要推行新的扶貧戰略以破解此類結構性限制,在這種背景下,精準扶貧應運而生。李裕瑞,曹智(2016)等人提出,由于我國地域廣博,幅員遼闊,貧困人口存在基數大,地區廣,分布散的特點,像以前的“粗放式”扶貧沒有針對性,很難使得中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所以精準扶貧的提出,使全國的扶貧工作脫離了盲目性。夏海軍和范明英在《精準扶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最新成果》一文中提到2015年6月,習近平在貴州考察期間就“六個精準”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陳帆(2017)通過對近年來的扶貧政策的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不斷對精準扶貧進行優化,出臺了一系列扶貧措施,例如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我國脫貧工作取得一系列巨大成效。張浩(2019)表示如果要用數據來說明精準扶貧的成效,那么自2013年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大大下降,貧困群眾收入大幅度增長,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已經逐步完善。如貴州省2018年33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貴州省截止到2019年8月,累計異地扶貧搬遷184.5萬人,建成安置點943個,住房45.6萬套。
六、研究評述
現有扶貧研究主要集中在扶貧政策解讀、政府及市場在扶貧中的作用,扶貧模式演變,扶貧成果、扶貧過程出現問題及對策等方面。不足之處實證分析不深入,扶貧工作的監督和考核方面,2020年后,如何防止返貧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全面。
參考文獻:
[1]黃承偉.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1.
[2]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3]何秀榮.改革40年農村反貧困認識與后脫貧戰略前瞻[J].農村經濟,2018,11.
作者簡介:吳泓(1967-),女,貴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成(1995-),女,貴州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