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實現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必要從企業本身入手,增強企業競爭力。人才是公司競爭力的核心,而在經濟全球化方面,我國國際商務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強弱。隨著國內市場近來的逐步發展,社會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穩步增長,因此社會和教育界將重點放在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上。考慮到這一點,本文對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型進行了研究,并討論了適應性人才培養策略。
【關鍵詞】全球化國際商務人才培養實踐機制
全球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并且隨著國際和區域貿易活動頻率的增加,極大地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但是,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文化,習俗和機構差異如此之大,以至于在開展貿易活動時需要一支優秀的國際業務隊伍來開展相關工作。滿足許多國內公司的人才需求非常困難,這極大地影響了公司的國際業務發展(肖芬和唐聘莉,2015)。
1國際商務人才建立有效培訓機制的必要性
1.1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
國內市場的逐漸放松管制帶來頻繁的國際交流,使用全球資源進行公司發展已成為公司經理的共識。支持國際業務活動和相關業務人員如果人才短缺,或者素質不足,企業將無法有效開展國際業務活動,會限制其生存和發展空間,并逐漸被市場淘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從國際商務人才的培訓開始,建立職業、本科和碩士學位的人才培養模型的層次機制,為社會以及企業生存和發展提供許多高質量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楊惠,駱筱秋和王晴,2018)。
1.2教育改革的需要
學院和學校是社會人才發展的基礎,通過教育活動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同時,大學的擴張增加了社會所需的專業人員數量,縮小了社會人才之間的差距。
1.3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
學術教育是學生提高素養和獲得專業知識的重要方面,通過參加各種教育活動以形成一個相對全面的知識框架體系,提高個人專業素質,滿足企業需求并達到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就業和發展。為達到上述目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是學生個人發展的必要條件。
2當前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機制分析
2.1學徒培訓模式
學徒培訓模式是德國當前國際商務人才培訓的主流模式,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培訓目標是“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受過訓練的人才數量相對較少,因此保證整體處于精英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有完全的控制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組織培訓計劃。同時,學生根據老師的設計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老師掌握學生所需的技能。與國內社會人才短缺的情況相比,這種培訓方法的產出率較低,不一定適合我國的人才培訓需求。
2.2訓練實操模式
所謂的訓練實操模式,是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業優勢,為學生提供質量更好的教育服務,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選擇教育方式,更為符合教育目標多樣化的學習內容。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美國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之一,為學生提供了較高的自由度,增加了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并形成了具有優秀專業素養和獨特個性的各類人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差異化需求。
2.3合作培訓模式
國際商務人才有兩種:一種是應用型人才,另一種是研究型人才。人才的培訓內容一般是相同的,期望學生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具有出色的工作技能,因此主要的培訓目標是發展復合型人才。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和研究中,很難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從而帶來商務人才培養“完整但不完美”的問題。有鑒于此,合作培訓模式通過兩次協作形成了完整的培訓體系,根據未來工作的內容將培訓內容分為兩種類型的應用程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樹立從業人員主要的教育目標,側重于實踐技能的培養。而相關研究的商務研究型人才培養,側重于學術研究,通過主修國際業務課程,促進商務理論的發展。
3如何培訓國際商務專業人員
3.1加強政策準則
面臨經濟全球化,各國政府和教育界都意識到國際商務人才培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職業環境和人才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并有效地促進國內外商務人才的建立和發展。具體來說,首先是政策支持,應將國際商務專業盡快納入不同層次教育學位專業目錄,鼓勵大學開設國際商務專業。其次,國際商務專業應作為大學發展的重點,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從而確保同等學歷基礎上的教學重點培養(蔡南珊和朱琴, 2017)。
3.2明確專業定位
國際商務專業定位應以社會需求為指導,通過分析各個社會領域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和專業知識來明確專業定位。就國內高等教育系統而言,高職院校應注重應用型人才的發展,而本科院校應注重研究型人才的發展,同時要兼顧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并存。在明確專業定位之后,相關高校需要根據自身教學特點和教學實際,通過設置合適的專業培養方案,實現人才的分類培養,為社會不同領域提供高素質的國際商務專業人才。
3.3建立健全人才發展規劃
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的改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開設專業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和發展(劉利瓊和徐松,2019)。我們一定要從理論與應用的融合實踐角度出發,選擇課外語、計算機、經濟和貿易等課程作為教育的重點。其次是校內外教師資源的整合。通過招聘和其他方式,提高大學教師師資力量,并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第三是增加學生實踐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例如校企融合建立動手實踐教育平臺,了解國際商務活動的規范流程,掌握國際商務活動的關鍵技能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全球化視野下,建立和完善我國國際商務人才培養實踐機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應從人力資源開發和社會提供人才的雙重角度,更好地滿足和服務于國際商務活動的社會和企業需求。
參考文獻:
[1]肖芬,唐聘莉.新常態下國際商務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5(06):116-121.
[2]楊惠,駱筱秋,王晴.科技期刊國際化過程中的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3-15.
[3]蔡南珊,朱琴.中外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證分析——以天津商務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7):8-12.
作者簡介:武春雨(1998年2月13日-),女,漢族,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