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寧 尹曉航
【摘 要】本文從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為研究視角,重新審視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從社會背景、藝術創作情感的重要性、表現技巧的運用和創作的哲學傾向等方面,探討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與西方繪畫“表現主義”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抒情言志”;西方繪畫;“表現主義”;埃貢·席勒
中圖分類號:J20-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227-01
與西方美術相比,中國的傳統繪畫自古以來注重表現、寫意,西方繪畫則重視再現、寫實。因此,中西藝術遵循兩種不同的藝術路徑。然而,通過分析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和西方繪畫“表現主義”的特點,筆者認為中西方藝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一、從社會背景的角度來看具有一定的聯系
中國南北朝時期與19世紀末的西方都處于極度混亂的年代。宗白華說:“漢末晉魏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但在精神上是極其自由、極其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此時的社會處在動蕩時期,司馬氏和曹氏政權的爭奪十分殘酷,導致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不能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生命,因此他們提倡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作家不能直接表達內心情感,喜歡寄情山水,所以抒情言志成為這個時期文學藝術作品最突出的特點。
19世紀末的維也納恰恰正值政治、思想、經濟與社會格局發生巨變。奧匈帝國將要倒塌的靡靡之音,和百花齊放的思想家的聚集,讓這座本就讓人迷惑的城市又多了一點迷思。相信關于這座城市帶給人們的困惑,亦給從小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藝術家帶來了深深的不可磨滅的印象,奧地利繪畫巨子埃貢·席勒就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之一,這也能解釋出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的既奢華又頹廢的風格。
總之,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與19世紀末埃貢·席勒所生活的西方都是社會上極度復雜的年代,其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他們都強調情感的重要性,注重表現人的欲望,并且敢于創新。具體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上不強勢,但在文學、藝術上卻很繁榮,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田園詩人”陶淵明,“山水詩人”謝靈運、謝朓,“書圣”王羲之都是東晉時期的人。尤其提出的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他的成功除了畫畫得好以外,最重要的是他把繪畫提升到了一個理論的高度。他提出了許多自我的觀點,比如“以形寫神”“傳神阿堵”,還有“遷想妙得”。“遷想妙得”提出了創作者主觀的思想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遷想”指的既是由此一物象聯想到另一物象,更是畫家將自己獨有的思想情感“遷移”到對象之中,與對象融合。這有點像西方近代美學中的“感情移入”,或者演員的“進入角色”。眾所周知,西方繪畫“表現主義”,不僅敢于批判傳統、強調藝術形式的創新,還突出了人的主觀情感與欲望表達。例如埃貢·席勒的作品把人性中欲望的傷痛、精神的痛苦、對死亡的感受等這些人性的主題都反映在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中,這是對西方傳統造型體系的徹底突破。事實上,這與顧愷之的“遷想妙得”存在一致性。
三、從哲學傾向的角度來看他們都屬于唯心主義
魏晉以后,文學上從服務于政治教化變成個人的行為,強烈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提到,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他所說的“道”是自然之道與圣人之道的統一。同時這一時期的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相互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至于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其在哲學上受到西方尼采的超人哲學、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說的影響,因而,二者在哲學范疇上都屬于唯心主義。關于此觀點,我們可從“表現主義”繪畫大師埃貢·席勒的作品中理解到。比如他的成名作《死神與少女》中極度夸張的造型和凌厲的線條,使人感到震撼和恐怖。通過理解其作品,我們感受到畫家強烈的情感表達和欲望表現等。
總之,筆者認為,魏晉南北朝與19世紀末西方的藝術本質是有相似之處的。
四、結語
通過對上述方面的分析,我們發現了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與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的某些關聯。因此,筆者認為中西方藝術存在著聯系點,在某些方面有著一致性。當然,它們之間的聯系也是有限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埃斯特·賽爾斯登(英),雅內特·茲溫格伯格(德)·埃貢席勒[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
[4]李維菁.維也納表現派天才畫家席勒[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5]丁群.世界藝術巨匠:席勒[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
[6]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中國作家網.
[7]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