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均會 梁甜
【摘 要】一直以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今日趨嚴重的生態問題,使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出現嚴重危機,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越來越突出。正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生態危機的爆發為利奧波德思考環境問題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提供了可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是生態倫理學所必須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是生態倫理學中的一個主要流派。本文以利奧波德大地倫理學的理論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來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界。
【關鍵詞】人類中心主義;利奧波德;大地倫理;生態中心主義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84-02
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在這樣的生態危機之下,我們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我們應如何對待自然。傳統倫理學是對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研究,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需要一種新的倫理體系來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提出了“生態倫理學”的概念,即從生態學和倫理學相融合的角度來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倫理道德關懷的范圍從人擴展到自然界。本文從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相互對立的兩種思想,來分析和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問題以及我們應如何對待自然界的問題。
一、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
“人類中心主義”主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處于中心地位,人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主體性存在,而自然界僅僅是具有工具價值的客觀性存在。
“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①,亞里士多德說:“植物的存在就是為了動物的降生,其他一些動物又是為了人類而生存,馴養動物是為了便于使用和作為人類的食品……如若自然不造殘缺不全之物,不做徒勞無益之事,那么它是為人類而生了所有動物?!雹谒炎匀唤绲囊磺写嬖谖锟醋魇菫榱巳祟惖纳婧桶l展而存在的。直到近代以后,法國哲學家笛卡爾 “我思故我在”的提出,創建了主客二分的哲學,人成了自然界的主宰者。英國經驗論哲學家培根和洛克使其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而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培根認為認識和了解自然是為了滿足人類統治自然的要求,而科學正是要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發現征服自然的方法;洛克說:“人要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對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雹垡虼?,人們開始了對大自然的大規模進攻。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人為自然立法”使人類中心主義在理論上得以完成。
可以說,人類中心主義萌發于古代,并且隨著近代哲學與科學的發展逐漸成為人類主宰自然的思想和實踐,是人類成就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基礎,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然而從對待自然界的態度而言,過分地強調對自然的征服和利用,改變了以往人從屬于、依附于自然界的地位,并且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最終認為自己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能統治自然和主宰自然。而恩格斯曾經警告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雹墚斍白匀黄胶獗黄茐摹⑸鷳B系統失衡等嚴重問題表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有其限度,它忽視了自然規律和自然的內在價值,將人與自然完全對立起來。因而,我們應當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主客二分、對立的關系。
二、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
利奧波德在現代生態學的影響下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批判,他指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提出與之相對立的生態主義倫理觀。他認為人并不是自然界的統治者、主宰者,自然界同時也不是人類所要征服的對象,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都只是其中的一員。人應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并且人對自然界的和諧、穩定與美麗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生態整體觀
利奧波德將大地看作一個生態系統,它不僅包括土壤,還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它們組成了一個共同體,他認為“沒有任何動物,甚至是人類能夠獨立于環境。植物、動物、人類以及土壤是共同體或有機體中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⑤他用生態學的“生態金字塔”來闡釋有機體之間的關系。“生態金字塔”共有七個層級,處在金字塔頂端的是人,處于最低端的是土壤。接著他又借鑒生態學中的食物鏈來解釋人和其他生物之間的能力循環過程。位于下層的物種為上一層級的物種提供生存所需的事物,而位于較頂端的物種死亡之后又會返回到土壤中,為土壤提供肥料,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食物鏈。這個食物鏈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因此,利奧波德主張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來保護自然界,尊重自然界中每一個物種的存在價值,而不是僅僅只保護其中的某一些物種。利奧波德改變了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中人在自然界中的定位,改變了人與自然對立的關系,人類不能以掠奪的方式占有和征服自然,而是應該尊重自然。
(二)生態倫理觀
利奧波德結合生態學與倫理學提出了生態主義的倫理觀。倫理的本質是約束人們行為的準則,生態倫理則是將倫理道德的界限擴展到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利奧波德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僅僅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傳統倫理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僅僅以人類的利益作為唯一的倫理價值評判標準是片面的。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倫理價值評判體系,既考慮人類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考慮生態整體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利奧波德認為恰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才致使美國出現環境危機,人類中心主義只關注了人的內在利益,忽視自然規律和自然的內在價值,在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指導下必然會使自然加速毀滅。因此,利奧波德呼吁人們要熱愛和尊重大自然,同時將人類的道德關懷范圍擴展到自然界,給予大自然道德上的尊重和關懷。
利奧波德還對傳統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功利主義自然保護觀進行了批判,提出將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作為倫理評判的標準。“‘和諧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物種共同生存、和諧相處、共同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指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復雜性,讓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功能得到發揮;‘美麗指使生態系統符合審美標準。他認為人類有義務為了維護生態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做出犧牲,甚至可以為了生態整體的利益犧牲個體利益甚至生命。”⑥
(三)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
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是相對于人類中心主義來說的,它是一種生態至上的自然保護觀,把自然界具有自我修復、自我完善的能力稱為自然的內在價值。自然界作為系統性的、組織嚴密的生態有機體,在其內部的每個存在者都占據特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對于維護生態整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奧波德首先將倫理道德的邊界擴展到自然界。他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人類和非人類存在者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人類作為其中的一員,有責任維護這個共同體的和諧、穩定與美麗。同時,自然界作為一個共同體有每一個個體所不具備的價值。自然界的和諧、穩定與美麗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優先于個體利益。利奧波德把維護共同體的整體利益作為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改變了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評判標準,認為我們保護自然是出于對自然美的熱愛以及對維護自然整體性的責任。
三、利奧波德大地倫理的意義及局限性
在理論上,利奧波德大地倫理思想的創立是一次偉大的創新,是對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的顛覆。傳統的世界觀是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來看待自然界,利奧波德所倡導的是從生態整體的角度來看待自然界。他以一種新的生態倫理視角重新定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指出人是生態整體的一部分,人應該尊重和熱愛自然,為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給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同時在生態倫理實踐上,大地倫理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正確的行為指南。它擴展了倫理的范圍, 喚醒人們對大地的熱愛和尊重, 對樹立生態倫理意識、規范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過度行為以及緩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
但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思想也有其理論上的困難:第一,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認為最高的“善”是保護大地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對個體的利益的優先性是否是一種環境法西斯主義?第二,大地倫理學拓展了倫理共同體, 它只考慮生態環境的利益,那人的價值體現在何處?第三,不同理論之間的分歧以及相互爭辯,但這些理論都各有不足,那大地倫理學怎樣建構一個權威的倫理價值的評判標準?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思想過于理想化,他過度強調了生態整體的價值,忽視個體的權利。在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有其主體性,應當以一種生態互換的眼光來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中心互換關系:在古代社會人類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發生的一些現象無法解釋,在抵御自然災害方面能力弱,自然界始終對人保持一種神秘感,人類對自然界保持一種敬畏的態度,被動地依附于自然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自然界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人類不再被動地依附于自然界,而是把自然界設定為自己利用和改造的客體對象。不論是自然中心主義或是人類中心主義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自然中心主義把人的主體性存在消解了,人成了一種對象性的客體存在,從而消融在自然界的存在物之中;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的利益、生存與發展為出發點來建立人的主體性,忽視了自然自身具有的規律和價值。因此,我們需要這兩種中心的交往和互換,一方面我們要認同自然界的權利和價值,使得自然界的價值能夠以主體性的姿態得到充分體現;另一方面人的主體性也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從而引導人們尊重自然,從而使得人與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發展。
權利共存關系:人類從自然界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滋養,滿足自身的需要,這使得人類非常優越地認為自己具有主動性的生存權利,是主體性的存在。實際上權利以及權利的主體應當是共生的。人類行使、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權利,同時也有維護和優化自然生態的權利。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滋養,同時也按其本身的內在規律延續其存在。而人類在對自然界進行擴張和攫取時,應該認識到自然界是無法進行自我擴張的,它有其自身發展的節奏和周期,它也有再生、再造、休養生息的權利。這種權利共存的觀念,獲利的不僅只是自然界,更多的是人類。人類對自然界權利的認同,便是在維護人類權利。
交往重建關系:人作為單純的主體性存在,自然界作為對象性的客體存在的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模式應當轉變。馬克思說:“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雹咂鋵嵲谌伺c自然的交往中,人和自然都是雙重性的存在。就人來講,人既是依賴于自然的客觀存在物,又是擁有主動性和能動性的主體性存在;就自然界來講,它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人類生存的客觀條件,在與人類的交往過程中,它也有其主體性,是人類生存、發展必然要依賴的東西。
總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上,我們不能僅僅堅持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同時也不能忽視人類的主體性,而要構建一種人與自然交往互動、互利共存的關系。
注 釋:
①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第64頁.
②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3,第17頁.
③生態哲學.余謀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第258頁.
④生態哲學.余謀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第262頁.
⑤佟立.當代西方生態哲學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第69頁.
⑥佟立.當代西方生態哲學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第72頁.
⑦轉引蓋光.生態境域中人的生存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第166頁.
參考文獻:
[1]錢俊生,余謀昌主編.生態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2]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3.
[3]蓋光.生態境域中人的生存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佟立.當代西方生態哲學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5]生態正義“倫理”——“道德”形態的邏輯進路[J].牛慶燕.中州學刊.2016(11).
[6] “像山那樣思考”:奧爾多·利奧波德的生態意識與環境史[J].王玉山.社會科學戰線.2017(01).
[7]馬克思“人與土地倫理關系”思想探微[J].解保軍.倫理學研究.2015(01).
[8]利奧波德大地倫理思想探析[J].葛麗麗.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8).
[9]余謀昌.走出人類中心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
[10]張彭松.生態倫理:從顛覆走向整合[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
[11]章建剛.人對自然有倫理關系嗎?[J].哲學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