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
【摘 要】作為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沈從文的湘西題材小說系列不僅為讀者構筑了一個詩意的世外桃源,更傳達了他獨特的生命美學觀。他說“我過于愛有生一切”“美在生命”,以獨特的生命視角審視生命,表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由此觀之,他對生命的理解是生命不應受功利世俗約束,而在于對愛與美的追求。下面將從其著名小說《邊城》中具體分析沈從文的生命內涵、生命之愛與生命之美。
【關鍵詞】沈從文;湘西小說;生命;愛;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203-02
“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卻只信仰‘生命。”在沈從文心中,衡量價值最高的尺度是生命,他的作品中無不體現著他對生命的思考。《邊城》構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展現了一個健康自然的生命形態,體現了他對生命愛與美的追求。
一、生命之愛
《邊城》中的生命之愛包括了兩種,一是突破外界束縛,喚醒生命自由意識的男女之愛,二是超越自然,充滿人情味兒的人性之愛。
《邊城》一共涉及三段愛情,這三段感情都是曲折艱辛的,但又是堅定忠貞的。男男女女們面臨重重阻撓,都選擇去沖破,去守護他們的愛情。翠翠母親與屯戍軍人唱歌相愛有了孩子,但由于地方風俗,漢苗之間不許通婚,并且軍隊紀律嚴明,軍人是要跟著隊伍,不能留守一處等緣由,他們不得已想到逃離、私奔。但一個不愿毀去自己軍人的名譽,一個拋不下年老孤獨的父親,同時也不愿放棄他們的愛情,最終選擇沖破世俗的枷鎖,選擇自殺殉情,超越生命,追尋永恒的愛。翠翠在天寶、爺爺相繼離世,儺送杳無音訊、遠走他鄉后,繼承了爺爺的渡船,癡心不改地等待儺送回來,這也是超越了時間,突破了生死的愛。除此之外,邊城中的妓女們也是一樣的。雖然她們身份低賤,為生活所迫從事肉體職業,但并不會因此覺得自己低賤,而拒絕自己愛與被愛的權利。她們雖然依靠四川的商人嫖客生活,但對水手們的感情卻是忠貞不貳的。擁有著超越肉體,超越生命的感情,對水手們有著精神的慰藉與依戀。“尤其是婦人感情真摯,癡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地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里必見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性格弱一點兒的,接著就在夢里投河吞鴉片煙,性格強一點兒的便手執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他們的愛都體現著生命的炙熱與激烈。
除了突破束縛,追求自由的男女之愛外,沈從文的作品又展現了不少超越自然的人性之愛。包括親人之愛、朋友之愛和人民之間的博愛。《邊城》中渡船老人對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的親人之愛。即使十七年前,獨生女背著他有了一個孩子,渡船老人只作為并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過著平靜的生活。后來,又毫不猶豫地擔負起撫養外孫女的責任,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讓翠翠得到幸福。這種無私的親情的愛的展示,使我們看到了祖祖輩輩、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的力量。鄉人和楊總兵在爺爺死后,主動照顧翠翠的朋友之愛。楊總兵當年向翠翠母親求愛失敗并因此終生未娶,在渡船老人死后,還是趕來幫忙,并承擔起渡船老人的重任,照看起了翠翠。雖然天保和儺送都愛上了翠翠,但他們不吵不鬧,不憑借自身地位向翠翠施加壓力,而是分別通過“車路”和“馬路”向翠翠求婚,展開自由平等的競爭。在利益沖突面前,仍然保持了兄友弟恭的手足之愛。船總順順“大方灑脫”“喜歡交朋友,慷慨又能濟人所急”,對“因船只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任兵士游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渡船老人,他五十年如一日地管理流船,無論刮風下雨,只為多幫助陌生的路人渡河,并且不收一分一文。船總順順和老船夫都超越私欲,體現了樂于為他人奉獻的博愛。
“我過于愛有生一切。”沈從文熱愛生命,關懷生命,他筆下的人物無不彰顯著生命力,充滿著蓬勃而鮮活的愛。愛必須在生命中存在,生命必須在愛中才能體現出其內涵。
二、生命之美
沈從文筆下的生命又是美麗的,表現在人和自然的和諧之美以及人和人之間的人性之美。
《邊城》的開頭就描述了湘西茶峒自然景色之美。“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組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 ,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迫人眼目。”接著描寫湘西孕育的人們與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生活在湘西農村的鄉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年以風雨為伴,與日月為伍,人與山與土地形成了一種天然聯系,憑著雙手來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料。然后又寫了自然對人性情的影響。將邊城觸目的青山綠水與翠翠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相對映,勾勒出純潔而可愛的少女形象。又將翠翠比喻成“黃麂”,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描繪出翠翠的天真活潑,善良可人。作者選取了自然環境中的三種典型事物,青山、綠水、黃麂,把一個勤勞、善良、聰明、純潔的山村少女形象呈現出來。尊重生命的道德要求并不是要人類停止索取自然界的生物資源,而是在不危及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遵循生物種群的自然規律,適度利用,趨利避害地獲得生存與發展。慷慨的大自然不僅孕育了人們,寄予人們所需的食物等生活資料,讓他們生存,還教養了邊城的孩子,讓他們樸實、善良、純潔。與此同時,人們也懷著感恩自然的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著自然規律,尊敬大自然,這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沈從文在《邊城》中無一不處歌頌了人性美。翠翠的天真善良,對愛情充滿憧憬。在愛上儺送后,因無人交流和理解,她慌張凄涼,當她發現儺送也喜歡關心自己時,她感到幸福喜悅。她的愛情美是純潔無污染的。天寶在異鄉不幸死去,爺爺在雨夜凄涼故去,儺送出走,這些都不能動搖翠翠的愛,她仍守著渡船和茅屋等著儺送的歸來。翠翠對愛情的純潔忠貞體現了她的人性美。老船夫淳樸善良,忠于職守,五十年來,起早貪黑,風雨無阻為路人搖船渡河,免費準備煙草茶葉,不收分文。雖然日子清貧,但買菜從不收別人給的恩惠。女兒殉情后,沒有怨言地承擔照顧翠翠的責任。從老船夫身上看到了淳樸善良的人性美。船總順順好爽灑脫,輕財重義,雖然自己是富人,卻從沒有覺得高人一等,而是慷慨幫助有需要的人。體現了仗義豪爽的人性美。天寶儺送兩兄弟共同愛上翠翠,但沒有發生齷齪不快,而是相約公平競爭。展現了手足情深的和諧之美。《邊城》整篇都在贊頌生命的美麗與偉大。
生命的本質其實就是愛與美。愛即熱愛生命,愛自己,愛他人,但同時熱愛生命不等同于吝嗇生命,當所熱愛之物超越自己的生命時,又會去犧牲生命,成全自己所愛。美即生命,因有愛而表現出的美麗,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美,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性美。因為有了愛,生命更美,因為有了美,才讓生命更加鮮活,更有意義,更讓人生有了不斷追求的動力。沈從文創作的湘西小說作品, 既是生命的贊歌, 也是對追求生命自由的人性反思。作品整體上都帶有濃厚的浪漫理想主義色彩。正是對愛與美的推崇,對原始生命力的追求,構成了他小說獨特的美學底蘊。
參考文獻:
[1]薛磊,江守義.“生命”美學觀——沈從文的文學批評[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文學研究版),2008(1).
[2]沈從文.沈從文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1.
[3]沈從文.沈從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3,11.
[4]是麗娜,王國聘.濕地旅游生態倫理屬性及其價值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
[5]李天程.美在生命——論沈從文的美學思想[J],東岳論叢,2002(1).
[6]劉昺宏,是麗娜,博物館游客體驗與重游意愿的關系研究——基于南京博物館的調查分析[J],藝術科技(文化產業版),2019(5).
[7]吳耀宇,萬琴瑤.蘇州太湖東、西山傳統村落生態智慧探析[J].中國名城,2019(09):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