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黎
【摘 要】丁寧和大山是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中兩位主人公,丁寧是科爾沁旗草原大地主的后人,而大山是受壓迫被欺辱的貧苦農(nóng)民的兒子。兩人在身份階級、性格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本文擬從這一角度比較丁寧和大山的形象,如果說丁寧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知識分子的啟蒙話語,那大山則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先進農(nóng)民的革命話語。
【關(guān)鍵詞】《科爾沁旗草原》;啟蒙到革命;丁寧和大山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209-02
《科爾沁旗草原》是現(xiàn)代作家端木蕻良的第一部長篇作品,也是20世紀30年代最早的一批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是“九·一八”事變后端木蕻良參加學生自發(fā)組織的抗日游行被通緝后躲在天津二哥家小樓上完成的,以東北土地為背景展開的故事。
丁寧是科爾沁旗草原首戶丁家第四代,他是成熟的大地主的后人。五四的啟蒙精神首先體現(xiàn)在他對封建迷信充滿鄙夷。丁寧的妹妹不幸生病死了,他的母親為尋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求助于李大法師,對此,丁寧的態(tài)度很冷漠甚至憎惡。聽到丫鬟說母親又求助于法師,“丁寧轉(zhuǎn)過身來,便生氣地往太太的屋里走,方才滿身的喜悅,好像都被這幾個字沖碎了似的……”“丁寧憎惡地看了一眼,便死立在地上,兩眼像要撕碎什么東西似的盯在李大法師的身上。”法師是封建時代人們尋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求助于神的中介代表,在幫助人們放下很沉重的精神包袱時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人們的心病,讓人可以繼續(xù)充滿希望地生活。但更大程度上是裝神弄鬼之徒用來收斂財富的齷齪卑劣手段。比如在端木蕻良1936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萬歲錢》中,給貧苦農(nóng)民放高利貸的和尚勾結(jié)當?shù)亍鞍偌议L” 開發(fā)一種保障鄉(xiāng)民來世幸福的“萬歲錢”項目,以此騙錢斂財。對此類招搖撞騙愚昧鄉(xiāng)民之徒,丁寧的態(tài)度是憎惡的,甚至都不愿意看李大法師一眼。20世紀20年代五四文學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明確提出了“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丁寧就是作者塑造的具有新型先進思想的新人,母親求助于法師的行為以及法師愚弄母親的行為,自然讓他厭惡反感。
其次體現(xiàn)在他對弱小尤其是女性充滿同情。對被丈夫蘇黑子毆打辱罵百般折磨的蘇大姨,他讓丫鬟多送點錢給其看病,得知蘇大姨已經(jīng)死了,他哀嘆惋惜并前去看望;對蘇大姨的女兒春兄同樣充滿同情,甚至愿意幫助她學習新思想,了解這個草原以及社會;對祖上利用陰謀絆倒的權(quán)貴北天王的余脈十分悲憫。“當他(指丁寧,作者注)聽完了老人低低的幾乎聽不出來的悲慘的敘述,他的悲憫便更膨脹了。哎,可憐的老人,在那大地主的魔杖下永遠零落了,永遠枯萎了,永遠沒有太陽了。”“而我(指丁寧,作者注)今天卻又當了祖上罪惡的最高明的鑒賞者了,這該是一件何等的罪惡的事實呦。”
再次,體現(xiàn)在他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渴望改變草原上的不平等。丁寧在南方讀書,接受新思想?yún)⒓印靶氯松纭薄!霸谶@大草原里,可悲嘆的人物太多了,但我(指丁寧,作者注)什么事都沒做,我一定在這件事情上,表現(xiàn)出我的魄力,我的責任……”還體現(xiàn)在他渴望改變卻并不能做出實際行動的動搖上。面對春兄、北天王的后人、貧苦的佃戶,他除了同情再也沒有做出任何具體行動。“他對于一切強的,只有服從,他對于一切站在他之上的,都要求他的矜憐,他的保護,就是一只殘惡的猛虎投在他身上,他也無反抗……”丁寧的形象是多面矛盾的,總的來說具有啟蒙知識分子反對迷信、同情弱小、渴望改變不平等的特點。
五四啟蒙知識分子的歷史功績是傳播了新思想,但在具體的底層人民的文化傳播上并沒有取得相應(yīng)的突破,在底層人民的啟蒙方面并沒有做出實際行動。這不僅是丁寧等啟蒙知識分子的局限,也是時代的局限。
大山是科爾沁旗草原貧苦農(nóng)民的代表,具有先進的革命意識。首先體現(xiàn)在他是一個農(nóng)民英雄,具有強烈的生存意志以及與命運頑強抗爭的精神。“大山具有大海般的深沉和強猛,生活在荒蕪人煙的大地開荒,每天只有日月星辰和虎狼相伴,在荒寒危險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艱辛我們無法想象,可這種生活是原始而自由的,他堅強的毅力就是荒寒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他組織農(nóng)民推地反對丁府沉重的苛捐雜稅,對和他一樣出生貧苦的農(nóng)民十分同情。丁寧對弱小貧苦農(nóng)民的同情是自上而下的,因為他始終具有丁府少爺?shù)纳矸荨.斵r(nóng)民的利益與他家族的利益沖突的時候,他雖然在情感上同情農(nóng)民,但是在理智上為了家族的利益與榮耀,他默許了管家對農(nóng)民的剝削。而大山本身就是貧苦農(nóng)民,自然而然對弱小以及和他一樣被壓迫的農(nóng)民的悲苦遭遇感同身受。大山看著父親一生都在反對丁家,直到死亡也在囑托大山繼續(xù)反抗。這不得不對大山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大山的革命意識還體現(xiàn)在他積極應(yīng)對激情革命時代的召喚,并且作者預示著像大山這樣的革命者是歷史的選擇,是符合社會前進上升的趨勢,他們必將走向光明,給科爾沁旗草原帶來全新的希望。如果說大山在故事的開始時還是萬里草原上一個孤寂的影子,那么走向革命后的大山必將是大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必將掀起一場草原大火,燒掉不平等和壓迫。這也體現(xiàn)在作者端木蕻良之后的作品《大地的海》中,大山總是以農(nóng)民英雄革命領(lǐng)袖的身份出現(xiàn)在故事背景中。
東北草原是當時整個中國的縮影,大山也是無數(shù)先進革命者的縮影,只要草原和中國的不平等被壓迫依然存在,就會一直有大山這樣的革命者奮力反抗,并且必將走向光明。當然,大山不是一個完美理想的化身,他身上也有沖動盲目、沒有理論支撐等缺點。由于戰(zhàn)亂等時代原因,以大山為主角的《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并沒有完結(jié),所以大山的故事沒有展開。正如作者所說,對大山是批判的,在以后的生活斗爭中大山會獲得真理并成長起來。
20世紀20年代的時代主題是啟蒙,面對帝國主義和社會黑暗政權(quán)的壓迫,一批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辦雜志、辦學校,宣傳教育,企圖啟蒙愚昧的大眾。五四運動學生工人轟轟烈烈的罷課罷工示威游行,堅決反對割讓祖國的任何一寸土地。面對當時黑暗政府的抓捕通緝,學生們慷慨就義,以天下為己任。魯迅先生筆下的劉和珍就是這樣一個國難當頭舍生取義的女學生形象。自小在父親影響下,在新思想的教育下,在日寇橫行東北老家的史實下,端木蕻良深深感染了愛國情懷。他曾不止一次地參加游行,把自己獻身于偉大的愛國反抗運動中,奉獻給時代,一生孜孜不倦從事寫作,寫出時代的最強音。但隨著國共合作的破裂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東北淪陷和日軍急切的攻勢下,革命才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于是才有了從丁寧到大山即從啟蒙到革命的轉(zhuǎn)變。這里并不是說20世紀20年代就沒有革命,30年代就完全沒有啟蒙,只是從更大的社會主題上,更廣泛的社會運動上來說明20年代的主題是啟蒙,30年代的主題是革命。20年代的啟蒙話語到30年代的革命話語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知識分子身上的軟弱性、保守性、盲目性、妄想性必將被無產(chǎn)階級的堅定性、革命性、目的性、實際性取代。
正如第一部的丁寧只是幻想大于行動,而真正行動起來的是第二部的大山。端木蕻良是以社會分析的角度寫《科爾沁旗草原》的,通過分析草原上的典型階級地主和農(nóng)民的沖突展現(xiàn)時代的矛盾。而時代和農(nóng)民也正如他預設(shè)的那樣,轟轟烈烈地展開如火如荼的革命。如果說《科爾沁旗草原》中的丁寧體現(xiàn)了20世紀20年代啟蒙知識分子的思想,是作者總結(jié)20年代思想的進步與局限。那么大山則是作者對30年代走向的正確把握。科爾沁旗草原和中國都需要大山這樣的革命者。由此可以看出端木蕻良對時代的預見是多么正確。
參考文獻:
[1]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M].端木蕻良文集(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徐葉霞.論端木蕻良“大地三部”的“野性意識”[D].內(nèi)蒙古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