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
由于市場環境的多變性,各行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著較大風險,為此企業需要加強對風險的管控力度,保證企業長遠穩定的發展。
一、引言
基于風險導向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需要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強化對風險評估的力度,對財務報表顯示出的風險信息進行預警,并提升審計計劃的科學合理性和前瞻性,進而預防企業風險問題的發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因此,企業需要結合內外環境的變化,不斷優化內部審計工作的結構與形式,推動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提升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進而增強企業對風險的防控能力。
二、風險導向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的問題
(一)風險防控責任缺乏明確清晰的界定
風險防控責任的明確與劃分是企業實施風險防控工作的基礎環節。由于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審計工作中存在一定的職責交叉情況,導致風險管理責任方與內部審計人員針對職責的劃分產生較大的矛盾和糾紛,造成企業風險防控工作難以有效落實,影響了內部審計和風險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不利于企業健康、長遠的發展。
(二)缺乏明確的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目標
企業在面臨諸多風險過程中,需要通過建立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模式,強化對風險的管控力度。但由于內部審計實際工作中,缺乏明確的工作目標,仍然堅持傳統的風險導向型審計工作模式和內容,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對象仍然以財務報表相關的工作為主,無法突出審計和監督工作的優勢作用,導致風險管控力度的缺失。
(三)內部審計技術相對落實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財務軟件與信息技術在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同時,也容易造成企業數據信息的丟失,對企業的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原有審計技術與企業的現代化發展不相適應,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無法對風險的防控工作相聯系,影響了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四)后續審計缺乏有效性
后續審計是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對于審計結果的落實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把控好后續審計進入的時間。當前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中,常出現后續審計進入時間過早或過晚的問題,進而影響了后續審計作用的發揮。審計方無法對項目問題進行及時修正,影響了前期審計意見的有效性,同時造成了被審計方的抵觸情緒,不利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提升。
三、風險導向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發展與應用的策略
(一)優化與完善內部審計組織結構
首先,企業需要建立健全的風險管控機制,充分發揮業務運營管理部門的優勢作用,及時發現企業業務處理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避免風險問題的發生。同時,成立專門的風險防范與管理部門,對企業業務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提高企業對風險的預估與防范能力。明確內部審計部門對風險管控的確認職能。此外,企業需要分別明確和清晰每一層級管理人員的職責和工作權限,避免職責內容的交叉,進而有效發揮各層級對企業風險的評估與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二)制定明確的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目標
企業要將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的目標和內容與傳統的內部審計工作進行清晰明確的劃分。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需要將對風險的防控工作放在首位,進而有效保證企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內部審計人員需要以此為工作目標,對傳統審計工作內容進行調整與改進,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全過程的監督,進而有效防范風險問題的發生,最大程度的降低企業的經濟損失。
(三)完善與改進內部審計技術
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將風險導向作為工作重點,將審計工作與大數據技術和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有效結合,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作用,建立信息化內部審計平臺,完善風險管控系統的運行效果,提高對風險類型和系數評估的精準度,把握風險問題發生的時機,進而采取有效的風險處理機制及時妥善的解決風險問題的發生,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四)把握好后續審計的入場時間
通常情況下,審計人員需要在內部審計報告提交之后的半年至一年中開展后續審計工作,確保被審計方具有充足的時間對審計意見中提及的問題和建議對項目進行改進,同時,能夠幫助審計方及時發現被審計方是否有效落實相關的審計意見,判斷其是否符合企業的經營標準和要求,進而有效降低風險問題發生的幾率,保證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
四、結語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企業風險的防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需要對當前市場環境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結合自身的經營與發展特點,實現對內部審計組織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完善,明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的目標,調整與改進內部審計技術,科學合理的劃分內部審計工作的職責和任務,進而不斷提升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高企業對風險的應對能力。(作者單位:天津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