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庭武
【摘要】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都有所運用,但是這項原則無法成為案件裁判所參考的依據。在法官進行裁決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失去信用的行為,那么就需要利用法官法進行制約,此時誠信的原則并不適用。除此之外,法官出現失信行為不能作為民事上訴以及對案件再次進行審判的原因。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需要建立在當事人正當理解的基礎上。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適用實施
引言
隨著民事訴訟法的提出,誠信原則便被引入到案件審理的過程中。隨著我國國民對社會法治體制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借助一定的道德準則進行行為約束,對法律無法監督管理的空白區域進行監管。誠信的原則從本質上體現出道德準則的約束力,也促使著我國法律體系不斷朝著全面的方向發展,提升案件審理的公平公正性。
一、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的適用性分析
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的適用涵蓋著適用主題、對象、范圍及其相關的適用條件等。民事訴訟法所適用的主體為法院以及法官,對象一般指的是在案件發生中的當事人以及檢察人員,使用的范圍主要涵蓋著訴訟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權利以及義務等。
1.適用的主體
在民事訴訟法當中,其所適用的主體為對案件負責的法院以及法官等,在對案件進行監督管理的過程中,人民法院也能稱為誠信原則的適用主體,主體還包括人民檢察院等部門。然而誠信原則的內容并未得到有效明確,因此法院以及檢察院在對案件再次進行審理時,原來的對案件進行審理的法院以及審理人員不遵守誠信原則無法成為對案件再次進行審理的條件,需要結合當事人的申請條件來對案件再次進行審理。法院是否出現失信的行為并未被明確定義,同時這也不能成為對民事訴訟案件進行再次審理的必要條件。
2.適用對象
在對民事訴訟進行審理的過程中,重新原則被運用在當事人參與的法律裁判活動當中,同時也能夠被運用在當事人以及訴訟者同時參與的案件當中。在對民事訴訟案件再次進行審理的過程中,原來的對案件進行審理的法官以及法院所出現的失信行為需要被包含在內。然而在實際的對民事訴訟進行審理的過程中,法官以及法院不再被包含在適用的范圍內。由于法律能夠對法院以及法官形成一定的制約,但是這種制約本質上是道德約束,因此無法具備強制實施的效力。若是法院遵循誠信原則時對法官自身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法官之上再無法官的標準相悖,與此同時,對案件進行審理的法官所遵守的誠信原則并不具備明確的內容,那么此時所執行的強制性的行為可能會對法官自身的職業規范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可能會使得法官逐漸降低對自身的要求。
3.適用范圍
民法的誠信原則僅僅適用于對生活進行調整的義務當中,相比較之下,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是對訴訟過程進行調整過程中需要遵守的權利以及義務。若是法官在對案件進行審判的過程中存在失信的行為,那么當事人則會存在答辯失權的狀況,但是無法對裁判者進行判定,并不能要求其承擔訴訟的后果。
4.適用條件
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其實是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約束性的,它主要適用于一些法律未能進行有效明確的空白區域,這些區域唯有法官借助道德約束的準則對行為進行約束。在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中,需要借助誠信的原則來對案件本身的模糊區域以及倫理道德區域進行思考。在借助誠信原則對案件進行裁判的過程中,需要基于法律規定的沖突性以及公平失去平衡的基礎進行運用。
二、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的適用實施
在對誠信原則進行適用實施時,相關的案件審理人員需要本著誠信以及自覺遵守相關準則內容的原則對案件進行審理。
1.誠信運用
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是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重要方式之一,這被看成是對道德行為準則自覺進行遵守的行為。法官以及法院自覺遵守這些原則是不存在問題的,然而這些法律誠信原則主要是對心理進行道德約束,法律是強制制約準則。因此法官對這項條款的適用性主要是借助法官自身的誠信來對訴訟人以及參與者的誠信狀況進行衡量和評估。由于在民事訴訟案件當中,法官是主要的采掘人員,若是法官缺失誠信,那么司法行為便會失去了其中的能動性。隨著訴訟法的發展,裁判行為的誠信行為能夠被看成是主觀形式的誠信,這樣的主觀誠信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其次還涵蓋著客觀誠信內容,也是民事訴訟案件當中所出現的主要行為方式。
2.自覺遵守
在民事訴訟案件當中,自覺遵守需要所有的人員都能保持誠實守信的態度。這樣的對道德行為進行自覺遵守的行為,不僅是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對誠信原則進行遵守,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行為更是在道德準則的層面上對自我行為進行制約的方式。對于法官來講,在對相關的民事訴訟案件進行裁判時,需要遵守案件裁決過程中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作為案件的審判人員,需要以誠信的態度對案件進行審理,不能夠為了任何客觀元素而違背內心的道德原則。因此這樣的誠實守信的原則并不需要法律的強制約束,而法官能夠自覺遵守誠實守信的準則要求,這也體現出來了對道德準則進行自覺遵守的價值。法律并不是為了使得法官獲取一定的自由權,而是借助相對自由的方式促使法官對法律的忠誠進行表達。當然這些忠誠并不單單指的是法官以及法院,也需要體現在一切參與民事訴訟案件的人員身上,這也體現出倫理道德準則對人們內心的約束和制約效力。
三、結束語
隨著民事訴訟法的出現,誠信的原則逐漸作為一種道德約束行為準則,被運用到相似民事訴訟案件當中,主要是對法律的空白地帶進行補充,彰顯出我國法律體系的全面性。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的適用涵蓋著主體、對象以及適用的范圍等等,同時需要意識到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適用實施性,將被動的接受行為逐漸轉變為主動的約束行為,參與民事訴訟的人員都需要本著誠實守信的原則對案件進行審理,并且自覺遵守誠實守信原則的內容,以此來實現審理的公平公正性。
參考文獻:
[1]黃一心.解析民事訴訟誠信原則[J].法制博覽,2018(30): 96-98.
[2]王巨峰.淺析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 2018(25):95-96.
[3]呂聰慧,于爽.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8):239-240.
[4]唐東楚.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的適用實施問題研究[J].民事程序法研究,2014(02):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