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商業秘密由于其法律保護力度不及專利權,在理論上企業得以將其永久保存,極具商業價值。《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法”)對商業機密信息權益進行主要的保障,其他法規中分散式地對商業秘密權有所涉及,但未形成如《商標法》式系統的法律規范,無法保護企業重要內部信息的秘密性,因此,反思我國商業機密信息權益受保護的現狀,提出有效的對策,有益于法律保護體制的完備。
【關鍵詞】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
引言
依賴于健康的市場監督管理機制,經濟市場得以有序的發展,而企業基于技術的革新得以在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鼓勵創新性技術的研發,增加市場對知識產權的維護意識,有利于促進經濟市場秩序的穩固發展,然而知產權益維權之路歷經了漫長的時間,落實對商業機密信息權益的法律保護并不能一蹴而就。
一、商業秘密的界定
商業秘密的外延包含技術與運營策略信息,技術策略不難理解,商品制作調配方案、實物設計稿件以及邏輯演算公式都屬于企業技術性策略,而運營信息相對技術信息略要復雜一些,報價方案、經營策略甚至創意攻略都可能被納入經營信息類商業秘密。伴隨著技術進步而帶來的經濟發展,市場上流通著海量的商業信息,商業秘密所涵蓋的范圍也將無限擴大,通過分析商業信息是否同時滿足秘密性、價值性和機密性,就可以判斷該信息是否屬于商業秘密,其中秘密性是對比的核心要素,要求信息滿足不被他人知悉的客觀狀態,但這種狀態是相對的,對秘密的持有人并無此約束。
二、商業機密信息權益的法律保護
1.反法中的商業秘密規定
反法概括了商業秘密在學理上的構成要素——價值性、保密性以及秘密性,通過立法形式將其確定為商業信息,并將商業機密的非法獲取與披露行為納入不正當競爭行為,這是我國法律第一次創新性地將商業秘密這個觀念引入到法律中,通過條文的形式確認其在市場角逐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該條款通過詳盡的羅列,明確了侵犯企業機密信息權益行為的表現形式:①以不合法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欺詐、竊取等獲得他人商業機密密的舉措;②非法披露的商業秘密的行為;③非法披露經過合法方式取得的商業機密信息的舉措;④通過教唆、引誘合法商業機密知悉人披露信息的行為。
2019年,人大常務委員會對于反法中的商業秘密條款進行了補充與修訂:在非法獲取商業機密信息的手段中增加了電子侵入的手段,這是由于科學技術手段的發展,用電子技術手段盜竊商業機密信息已然成為常用手段,此舉拓展了法律打擊的范圍;該次會議將經營者以外的其他相關自然人、法人和組織納入侵犯行為主體,拓寬了打擊對象范圍;最后為明確秘密保護義務人的保密義務界限,對商業秘密不局限于技術與經營層面上,這是考慮到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順應信息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做法,不僅僅將外延局限在技術信息與經營信息上。
2.民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
2.1合同法
民事基本法承認了商業秘密的客體地位,印證了商業機密信息權益在民法上的地位。《合同法》中約定,在涉及商業機密信息的協議的簽訂時,協議的成立與否或者是否具有效力并不妨礙雙方履行保密義務,雙方在磋商的任何環節都有可能獲取對方的商業信息,如因一方當事人非法公開或者利用該機密給對方帶來損害后果的,將會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2.2勞動法
在勞動關系確立時,用工單位常與勞動者約定保密義務與簽訂竟業禁止協議,對保密義務的方式與范圍都可以進行約定,相對于其他法律的概括性記敘,《勞動合同法》設置了侵犯商業機密信息的救濟措施,職工在職或者離職合理時間內侵害商業秘密權益的,公司可以要求該職工立即停止侵害,同時也可以向該職工主張違約金或者侵權損害賠償。
3.刑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
《刑法》第219條分兩種情況對侵害公司商業機密信息權益的犯罪作出了不同的刑罰規定,因侵權行為造成了經濟損失或者帶來嚴重后果的,將被處以拘役、有期徒刑以及罰金的處罰。對損害商業機密信息權益的舉措進行刑法懲處,對此的立法目的是為保護市場經濟秩序,區分違法行為對經濟市場的影響大小來進行懲處,符合刑法罪刑相適的基本原則。
三、對商業秘密保護現狀的反思
1.專門的立法
從上述維護商業機密信息權益的法律來看,保障商業信息安全的法條較為零散,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故商業秘密權人與法律工作者在維護權益的過程中可援引的具體法條數量不多且離散,不利于后期維權工作的開展。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合同只能約束雙方當事人,且雙方當事人只需在合同效力范圍內履行約定事項,如勞動關系中,用工單位與職工只能就用工關系對保守公司機密信息進行約定。所以,如若參考已出臺具體的法律條款對商業秘密權益進行劃分與匯總,那么雙方在進行保密約定以及侵犯商業秘密權利時就能夠根據法律條款來規范合同內容,達到雙方有法可依,以便維護經濟市場秩序,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2.增加懲處與補償機制
商業秘密一旦被他人非法獲取和利用,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目前有關商業秘密違法舉措的懲處僅在勞動法中做了規定,約束員工與用工單位,雖然在19年擴大侵犯商業秘密權人到其他自然人、法人與組織,但屬于概括性規定,未對具體侵權作出懲處性規定,缺乏對違法行為的震懾作用,故可以出臺商業秘密侵權行為賠償計算標準與制定懲處賠償機制,明確侵權成本,這個計算依據可以參照對專利以及著作權侵權損失賠償計算邏輯,從而達到事前預防侵權的作用。另外,在侵權案件的訴訟程序時,如何才能避免機密信息的再次泄漏是需要在訴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故在訴訟過程法律中可以適當增加這方面的條款。
結語
目前我國法律從刑事、民事以及行政三個方面對商業秘密權益進行了保障,特別在民商法范圍對商業秘密權的概念、范圍以及侵權內容進行了規定,在一定范圍內起到預防與懲戒作用,但我國法律保護力度還略顯不足,這需要對現有商業秘密的保護范圍與懲處機制進行完善,制定新的統籌性法律條文,落實司法權力機關的責任,從根源上處理我國在商業秘密法律的缺位問題,進而保證經濟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倪明.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困境、路徑選擇[J].黑河學院學報, 2019,10(04):34-41.
[2]金洋.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問題及完善[J].法制博覽, 2019(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