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 耿敬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UANG Yao 1GENG Jing 2
(1. Guizhou university Management College2.Yinxing Hospitality Management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摘要】本文綜述了國內外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研究未取得一致結論,情緒智力相關概念仍百家爭鳴。提出了未來研究方向應基于我國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發展情況,結合國內外學業成就的實驗研究,闡述情緒智力對個人發展因素方面的影響。加大情緒智力概念研究力度,拓展相關研究領域,以得到更科學的研究結果。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智力學業成就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conclusion, and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emotion and intelligence are still contending.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ain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personal development factors. Increase the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xpand relevant research fields to obtain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Emotional intelligenceAcademic achievement
一、前言
情緒商數與智慧商數一樣是一種心理學定義,學稱名為:情緒智力。與智商一樣是一種心理學定義。情緒智力是根據人的情緒智力發展水平高低來判定人是否成功、是否事業有成的一種新興定義[1]。評價學生的學業成是根據其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決定的,而學業成就是最能說明一個人學習成果的表現。因為學業成就由多個判定維度構成,從而也受到各種維度的影響[2]。情緒智力在大學生群體提高就業質量、維護人際關系和自我發展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內外主領先鋒的觀點有:丹尼爾﹒戈爾曼的情感智力理論觀點、巴昂的情感智力理論觀點和許遠理的情感智力理論觀點[3]。不少學者以情緒智力和學業成就為主對象進行了關鍵性的實驗研究,并且取得了長足進步。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在《情緒智力》中講到,每個人未來的發展是好是壞,成才或是墮落跟情緒智力有很大聯系[4]。站在大學生之角度想,情緒智力對其成才與后期發展是否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呢[3]?情緒智力是否能影響大學生的學業成就?其影響有多大?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情緒智力及學業成就之間關系文獻梳理研究,探索大學生情緒智力和學業成就間的關系。
二、大學生情緒智力
1.情緒智力的起源
19世紀20年代,情緒智力的核心定義問世,心理學者們主要致力于研究人類智力,鮮少關注情緒智力[5]。但是19世紀80年代,多元智力理論由一個名叫加德納的人提出。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丹尼爾﹒戈爾曼發表的《情緒智力》引起了人們對情商的強烈關注,但在心理學界卻反應平平: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更多的則持謹慎態度[4]。
2.情緒智力概念的發展歷史
趁著我國內外學者對情緒智力理論研究的熱烈情緒,許多學者傾盡所學,情緒智力的定義終于在19世紀90年代成立。皮特﹒沙絡維和約翰﹒馬約爾在1990年提出,情緒智力屬于社會智力的大范圍下,它是通過接收自我和其他人的情緒信息來深入解讀自我和他人的社會行為。1997年,兩位學者再次深入剖析情緒智力的概念,然后把概念敲定為感知、辨識、處理自己與他人內在思維情感的智力;之后在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在《情緒智力》中提出情緒智力對我們的生活、學習、社會方面都很有益處;巴昂在1997年定義情緒智力是一系列的非意識能力,勝任能力與技能;皮得里德斯等人在2000年綜合主要的理論定義,提出情緒智力包含肯定自我、社交能力、情緒傳輸、自我認知等15個具體維度[5]。
而國內學者盧家楣提出情感智力是人對情感可操控性的一種表達[4]。許遠理認為,情緒智力是凌駕于個體之上,根據個體特質去接受、分析情緒信息并有效解決情緒問題的本領。而張進輔、徐小燕的觀點是認為情緒智力充斥于我們社會活動的各方面,并通過分析種種社會現象對我們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見和設想[5]。
三、大學生學業成就概念
學業成就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任務,是大學生的各類日常建立的根據。學業成就大義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運用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來完成學習任務。評定一個人的學業成就因數有很多種,例如:個人成績、學習積極性、行為規范、個人愛好、內在特質等,或是對專業科目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各種業務能力的發揮水平等[6]。
吳迪等人提出學業成就模型主要由學習成績、評價成績、榮譽分析三個部分構成。學習成績主要由智力水平和學習積極性組成,由大學生真的考試成績來認定。評價成績,代表學生的處事方式、理解分析能力。榮譽分析是個人的社會生存能力,參考主要材料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或兼職證明等[6]。
四、大學生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間關系的研究概況
部分研究表明學業成就與情緒智力明顯相關。1995年初,丹尼爾﹒戈爾曼認為相較于認知能力,情緒智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更高出20%[7]。2000年,巴昂和帕克提出情緒智力是影響人心理健康的因數之一。同年,皮得里德斯和傅得瑞克森發現,學業優秀和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情緒智力普遍良好。2002年,劉海燕的實驗調查顯示,發現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的學習能動力、學習決策、自律能力都明顯低于成績優秀的學生。2006年,陳樹婷提出學業成績是受情緒智力所預知的。2010年,馮翠仙指出情緒智力對學習積極性具有可控性。2012年,朱小虎再次證明情緒智力是預測學生學業發展情況的因素之一[7]。
反之,部分研究表明學業成就與情緒智力間并不相關。2003年,維塞爾根據情緒智力量表開展實證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情緒智力高低與學業成就好壞不相關。同年,奧科諾利用自我測評與他人評價等方法測試出情緒智力對學業成績GAP的影響不明顯。次年,維特塞維克,亞倫,布拉克特重點調查研究成績優良的學生具有的特質,發現情緒智力對學業成就沒有預測作用。2004年,朱仲敏通過交叉比對情緒智力與人格特質、學業成就等參數,發現多種因素的相關性不顯著[7]。尹志國和陳權在2012年,基于情感智力量表與學業成就量表對學生進行實證測驗,結果表明情緒智力與大學生學業成績無顯著關系[2]。
綜上可知學者們對情緒智力和學業成就的研究意見不一。但上述研究都是將情緒智力和學業成就作為主變量,然后從兩個主變量的相關維度,剖析兩個主變量之間的關系[7]。研究發現,學生的高情商可能會導致豐富的人際關系,這也可能導致學術參與程度的提高,促使學術成果的提高。
五、現有研究不足與未來展望
對比近幾年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外學者都進行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國內外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現有研究未能取得一致結論,其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和樣本選擇的不同導致得出的結論不同。一些學者研究了線性回歸法,但此方法得出的結論與樣本的選擇有很大的關系,不同的樣本很容易導致結論的不同。情緒智力和學業成就屬于隱性變數理論中的隱性變數,兩者大多數是受影響彼此的同一變量影響,所以簡易的回歸分析難以把握可能存在的間接性分析結果,而且無法對因共線性引起的負相關數據分析結果進行解釋[7]。
其次,學界雖然已經認可了情緒智力的概念,但對情緒智力的定義、結構和量表仍持保留態度。使用不同測量工具并基于兩種理論模型下的研究結果略有偏差,導致測量結果無法對比。制約了情緒智力理論的發展。同時給研究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這兩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增加了難度。
針對現有研究不足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未來研究應有之義:
一方面,未來研究可以選擇更科學多元的研究方法(列:結構方程模型法)和高信度和高效度樣本數據進行研究,基于國內外的成熟量表對樣本進行測量并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提高模型與數據的匹配程度。并借鑒國外已有研究經驗,把針對我國大學生情緒智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的本土化研究與大學生個人因素等對學業成就影響的實證研究相結合,減少研究的誤差[2]。
另一方面,就目前研究局面來看,情緒智力的定義、結構和測量工具開發領域爭議較多,研究情緒智力和學業成就的關系是建立在高效度高信度測量數據的前提下進行分析。而這些爭議形成的根本原因還是情緒智力理論研究的不成熟,說明了對于情緒智力理論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還不足夠。情緒智力理論模型由情緒理論模型和混合理論模型構成。兩種理論模型側重不一,情緒理論模型更適用于研究內在情緒以及感知思維方面,混合理論模型則更適用于研究個人特質方面,如思想性格、品質和情感態度等[8]。并且現有研究表明,測量量表包括巴昂的EQ-i量表、舒特情緒智力量表、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情緒能力調查表等多種測量工具,每個量表側重測量的因數不一。所以,未來研究除了繼續深入探討情緒智力理論內涵、結構、測量的內容、方式、指標和加大理論研究力度形成情緒智力理論主流理論,統一主要的測量工具之外,還必須豐富實證研究領域加大實驗研究的力度,緩解工具開發研究“爭議多”的局面,使情緒智力對大學生成功的學業成就預測假設方面,更具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白靜.關于當代大學生情商問題的思考[J].中州大學學報, 2002(04):61-69.
[2]朱生營.大學生學業成就研究綜述[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6(27):36-38.
[3]常慧青,潘運.初中生學業情緒和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4,11(01):37-40.
[4]盧家楣.對情緒智力概念的探討[J].心理科學,2005(05): 1246-1249+1242.
[5]程建君,董睿岫.情緒智力的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6(16):181-182.
[6]吳迪,李長榮,王崇,李大輝.大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系統的構建[J].高師理科學刊,2016,36(06):84-87.
[7]吳峰,王曦.大學生情緒智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7(01):59-65.
[8]徐小燕,張進輔.情緒智力理論的發展綜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6):77-82.
作者簡介:
1.姓名:耿敬,性別:女,年月:1997.10-,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2.姓名:黃姚,性別:女,年月:1988.12-,研究方向:金融營銷,職稱: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