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新
【摘要】城市化的提法更應該被城鎮化取代,應該鼓勵城市居民到農村投資和購買房地產,給農村帶來活力。政府能做的就是修改當前不合時宜的法律。
【關鍵詞】城市化城鎮化宅基地政府
一、應該是城鎮化不是城市化
經濟的發展,人口必然從農村流向城鎮,因為隨著農業的發展從農村會節約相當一部分的勞動力,反之,城鎮的發展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城鎮包括城市與鄉鎮,農村人口不能一概的流向大城市,應該是既有大城市也有鄉鎮。如果只強調城市化就會出現一些特大的城市,就會出現一些城市化的弊端。城市化會帶來高效與便利,也會帶來擁擠與污染。一個城市過大化就會帶來規模不經濟。避免城市過大化的弊端就是大力發展鄉鎮。
由于經濟的發展,世界上有一種城市化的趨勢,但也有一種非城市化的趨勢。城市化的趨勢是充分利用城市化帶來了的好處,而非城市化是避免城市化帶來的弊端。從農村中節約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去大城市也可以去中小城市或鄉鎮,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或鄉鎮的人也可以移居農村或投資,這應該是自由的選擇。“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亞里士多德語)現在人們來的農村也可能會生活的更好,或者有更多的的機會。
在中國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過程有與其他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共同原因也有一些中國自己的原因或特色。中國的教育醫療多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城市的生活設施也比較好,也可能比較適合養老。從教育看,影響人們現在城市生活中小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有的人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安排。不僅僅是只選擇城市還要選擇學區,孩子從小就開始不堪重負,家庭亦然。中小學特別是小學有沒有必要這樣苦學應付考試進入更好的學校?值得思考。
日本的做法是教師的輪換制,沒有所謂的重點學校。學習的壓力小了學生可以閱讀一些課外的書籍參加一些課外的活動。德國的做法是禁止提前教授學生知識,學生沒有到一定的年齡有的知識是不能教授的,否則是違法的。如果初中之前(含初中)受一種普通的教育就可以,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鍛煉、閱讀、交友等,還可以做公益。這些都可以是進入高中的參考,除筆試外進入口試。在高中前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能力,也是身體長成的重要時期。
中國首先是擴大重點學校的數量,然后逐漸淡化重點學校的概念。
最后使大城市與中心城市與鄉鎮的學校初中之前(含初中)無差別。
人們選擇居住大城市,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醫療。有一種慣性思維,就是不管是得了什么病都喜歡到大城市大醫院就診,這樣居住在大城市自然就方便了。同時也造成了大城市的大醫院的擁擠。日本有成功的經驗,日本的中心城市以及鄉鎮的小診所成為患者就醫的首選,有的診所就是大醫院的醫生開設的,有的診所是幾代行醫,多有博士學位,口碑亦佳。中國近些年也逐漸放開了一部分醫院或診所的經營,緩解了部分大醫院的負擔。
一、農民進城與宅基地交易許可
農民進入城市除了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經商機會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年老體衰投靠孩子,或者認為城市更適合生活等。農村的空心化或稱之為蕭條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由于農業的機械化,需要的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村莊很多人進城或進城打工,農村出現了很多閑置房屋。目前這些房屋不允許賣給城里人,只能賣給農村人,這樣一來,成交的機會很少,價格也很低。如果放開的話,允許城市人口購買農村的房屋,農村的閑置房屋會有一定的溢價,一部分農村人賣掉了房屋或宅基地可以到城市買房,這樣一來會推動城市房地產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可以到農村買房又會一定程度的壓低房價。
農村的衰落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有政策的原因。如何吸引資金,如果有比較靈活的宅基地政策也會是一個良好的手段。任由農村的衰落不如引進城市人進入農村居住,讓他們有機會取得房地產產權,一方面是居住的穩定,另一方面可以對鄉村的改造和再利用。有的鄉村適合做旅游或療養,有的鄉村適合農產品的深度開發。農村需要城市資金的進入和項目的進入。要盡快打破戶籍的限制,現在的政策名義上是保護農民實際上是限制農民,畫地為牢。如果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可以自由流動,那么,人們就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資金就會到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去。
如果一個村莊有一半的人家已經離開,這個村莊有可能很快就荒蕪了,如果房屋可以買賣,由于新人的進入,一個村莊很快就活分起來,由于城市人的進入也會是文化的融合。本來是要荒廢的房屋或宅基地,一下子就變得有價值了。農民有了錢可以去城市買房子或者投資,至少可以收回蓋房子的投資。如果大量住戶離開村莊也可以對村莊進行整體改造,而不是任其荒廢。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的居住意愿就逐漸從城市到城郊再到農村。隨著全國交通的整備,城市與鄉村交通的便捷,人們會紛紛走向農村,農村生活有一定的農村的優勢與便利,也可能逃脫城市的高房價。由于城市人進入農村也會刺激農村未來適應城市人的入住或為了吸引城市人的入住而進行大力改變環境與現狀。例如,衛生環境、鄉村設計等等。
三、政府能做的事情
政府計劃新建的大學、工廠等往往會考慮城郊,這樣一來城市會越來越大,是一種攤大餅的方式,如果通過建衛星城的方式就能減少城市的壓力。如果利用將要廢棄的農莊也是一種選擇。
中國的大學主要集中在首都或大城市,美國的大學比較均勻分布在不同的州,英國和德國大學可以在一個小鎮上。中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漸漸的從喧鬧的城市轉移到鄉村,中國越來越具備這樣的條件。特別是大學城的建立,如果在一個小鎮十幾所大學十來萬人,一下子就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再配以中小學及醫院,大學不難吸引到人才。
有一些工廠也可以設立在城鎮或村莊,一些沒有污染或污染能妥善解決的小工廠可以鼓勵設立。到鄉村療養、養老也應該鼓勵。對農產品深加工或種植利潤高的經濟作物也應該得到鼓勵和示范。鄉村或村莊可以由當地人發展自己的產業,如果引進外資(主要是城市人口)可以改變當地的面貌。房地產的確權比較重要,“有恒產者有恒心”(孟子語),城市人口進入鄉鎮或村莊如果有產權的前提下可能帶來系列的投資。
拆除城鄉之間流動的障礙或修改已經不適應的法律是目前政府應該做的事。
參考文獻:
[1]丁樹勤.小學班主任家校溝通智慧[J].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3,2
[2]海倫·德雷斯凱.國際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