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敏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下稱《公約》)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系統指導和規范國際反腐敗工作的法律文件,對于各締約國加強國內反腐敗行動并促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公約》在第五章“資產的追回機制”中明確規定了沒收腐敗犯罪所得制度。該制度為各締約國最大限度地追回腐敗犯罪所得提供了國際法依據。中國作為《公約》的締約國,在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增設了相應的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下稱特別沒收程序)。中國特別沒收程序與《公約》相比仍存在著諸多差距和尚待完善之處,有必要參照《公約》的規定,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予以完善
一、沒收違法所得的國際合作及其發展
國際社會長期以來充分關注腐敗、恐怖主義等犯罪的嚴重危害,將切斷犯罪資金鏈條以及沒收違法所得作為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議題。早在1988年,《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就規定了締約國之間就沒收犯罪所得開展合作。1994年4月,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員會第三屆會議審議通過了“控制犯罪收益決議案”。1999年的《聯合國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進一步明確了財產沒收措施。2000年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也要求采取財產沒收措施,在其中第13條“沒收事宜的國際合作”第1款進行了規定。沒收違法所得國際合作的產生是國際法治不斷發展的產物,而其不斷發展又對國際法治產生著積極影響。沒收國際合作的法律機制是在吸收各國立法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如對犯罪收益的界定、公職人員的財產申報、民事沒收手段的運用等。由于打擊犯罪的需要,沒收國際合作的發展又會對現有的國際法原則產生影響,使得一些制度被賦予新的內容。這為隨后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確立沒收違法所得國際合作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確立的沒收國際合作機制
2003年10月,聯合國通過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這是聯合國歷史上通過的第一個用于指導國際反腐敗斗爭的法律文件,對預防腐敗,界定腐敗犯罪,反腐敗國際合作,非法資產追繳等問題進行了法律上的全面規范。《公約》已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現有締約國175個,已基本涵蓋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公約》內容涉及預防和打擊腐敗的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國家政策和社會輿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重要,全面,綜合性的反腐敗國際法律文件,為各締約國政府執行對各種腐敗行為的定罪,懲處,責任追究,預防,國際法律合作,資產追回以及履約監督機制提供了國際法依據。
《公約》專設第5章“資產的追回”,將其作為《公約》五大反腐敗法律機制之一。資產追回本質上屬于國際刑事司法合作或司法協助的范疇,《公約》將這一制度從國際合作的司法協助條款中獨立出來以專章規定,可見《公約》對此問題的特別關注和重視。《公約》創設了追回腐敗犯罪所得資產的兩種法律機制:直接追回機制和通過沒收的間接追回機制。直接追回機制是指請求國(資產流出國)的資產因腐敗犯罪被轉移到被請求國(資產流入國),請求國通過本國民事訴訟程序主張對該資產的合法所有權或者被請求國通過司法程序確認犯罪人對請求國造成損害,通過司法協助的途徑予以追回(返還)或賠償(或補償)的方式。《公約》為了解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死亡或缺席情況下腐敗犯罪所得資產追回的問題作出了上述規定,以便更有效地開展追回腐敗犯罪所得資產的國際合作,這也是我國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的直接的國際法依據。
三、我國特別沒收程序的制度構造
我國在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五編第三章增設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以期該制度可以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日漸緊密的背景下有效地追回那些滯留境外的腐敗犯罪資金。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80條至第283條共四個條文具體規范了沒收違法所得特別程序,主要內容是指對于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后在通緝1年以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規定應當追繳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人民法院依據審判程序對相關違法犯罪所得的歸屬問題進行審理,并依法作出裁定是否予以沒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下稱《刑訴法司法解釋》)第22章自第507條至第523條對沒收違法所得程序進行了細化。從具體內容來看,我國沒收違法所得特別程序具有獨特的程序特質。
(一)適用范圍。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適用于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緝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規定應當追繳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08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案件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全國范圍內有較大影響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等三類案件應當認定為 “重大犯罪案件”。《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09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所取得的財物及其孽息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法持有的違禁品、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認定為“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
(二)啟動主體。《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28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可以向犯罪地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公安機關無程序啟動權,應當提交沒收違法所得意見書,連同相關證據材料一并移送人民檢察院。此外,按照《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20條的規定,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被告人死亡或者逃脫,符合沒收條件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
(三)審理方式。按照《刑事訴訟法》第281條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后,應當發出公告,公告期間為6個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和其他利害關系人有權申請參加訴訟,也可以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13條規定,對申請沒收的財產主張所有權的人,應當認定為“其他利害關系人”。公告期滿后,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對申請沒收違法所得的案件進行審理。利害關系人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14條規定,沒有利害關系人申請參加訴訟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審理過程中,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
(四)證明標準及舉證責任。《刑事訴訟法》第282條及《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16條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申請沒收的財產經查證確屬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予以沒收;對不屬于應當追繳的財產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申請,解除查封、扣押、凍結措施。對上述裁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及其他利害關系人或者人民檢察院可以提出上訴、抗訴。人民檢察院應當承擔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中的舉證責任。
(五)權利救濟。按照《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22條的規定,沒收違法所得裁定生效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并對沒收裁定提出異議,人民檢察院向原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可以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如果原裁定正確,予以維持,不再對涉案財產作出判決;原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撤銷原裁定,并在判決中對有關涉案財產一并作出處理。除此之外,人民法院生效的沒收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依照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
四、我國特別沒收程序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
我國《刑事訴訟法》創建的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也與《公約》存在著諸多差距和尚待完善之處。在適用該程序中,應當關注《公約》的基本精神和相關制度規定,把握好該程序的價值功能,可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
(一)適當擴大案件適用范圍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80條的規定,特別沒收程序適用于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該條文在“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的表述后面加有“等”字,我們對此需要準確地加以理解。前兩類犯罪因采取列舉的方式明確了它的適用范圍,而對于該兩類犯罪之外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并未進一步列舉。如果將適用范圍僅限于該兩類犯罪,既不符合立法本意,也不完全符合《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規定。因此,無論是根據法律條文的含義、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要求、懲治犯罪的需要還是借鑒外國立法,我國違法所得沒收程序適用的案件范圍都不應僅僅限于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這兩類犯罪。根據《公約》的要求和我國現實需要,應通過對法條中“等”字的解釋,把洗錢犯罪的所有上游犯罪都包括在內,即除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外,把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破壞金融監管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也納入適用的案件范圍,對這些犯罪中的重大犯罪案件,符合條件的,依法啟動違法所得沒收程序。
(二)合理限定沒收財產范圍
我國《刑法》第64條的規定,犯罪違法所得的范圍主要包括: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我國《刑事訴訟法》將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沒收對象設定為:犯罪分子的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對“違法所得”我們可以認定為包括犯罪分子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所取得的一切財物及其財物的孽息;但關于“其他涉案財產”卻缺乏明確的規定。由于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不經過刑事定罪,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死亡的情況下就進行沒收,腐敗犯罪違法所得很容易發生“替代、混合、分解、增值”等各種形式的變化。所以說,如果沒收對象的范圍不明確,缺乏科學公正的標準,在實踐中會面臨適用的難題。《公約》規定的財產沒收對象的三種表現形態具體明確,使犯罪分子犯罪所得的外延周密而嚴謹,并且在司法實務上也具操作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犯罪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顯然不夠明確,可以借鑒《公約》的相關規定,進一步細化犯罪所得的表現形態,進一步明確違法所得沒收對象的范圍,以便更好地指導法院和檢察院開展工作,在不損害相關人員合法權利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追回犯罪分子的違法所得。
(三)明確證明標準及舉證責任
《刑事訴訟法》對于特別沒收程序的相關證據制度,如證明標準、證明對象以及舉證責任等重要內容的規定不夠明確。違法所得沒收程序適用何種證明標準,是存在不同認識的問題,《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的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的證明,應適用刑事訴訟“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準。考慮到特別沒收程序所具有的非處罰性、追索性以及防范性的特點,一些國家近十幾年來制定的犯罪收益追繳法或者相關刑事立法為其確立了一套不同于定罪量刑程序的特殊證明規則。因此,在有清楚的案件事實和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確已構成犯罪的前提下,檢察機關對財物系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物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親屬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抗辯,應當適用民事訴訟“優勢證據”的證明標準,并且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四)強化利害關系人權利保障機制
根據《刑訴法司法解釋》第513條的規定,“利害關系人”是指對申請沒收的財產主張所有權的人。我國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應進一步強化利害關系人的權利保障機制。立法應仿效民事訴訟的第三人制度,確立完善的程序參與權及財產請求權。利害關系人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申請的,除非可證明存在不可抗力事由,否則將導致失權。利害關系人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申請,但又在訴訟時效內提起民事訴訟的,基于“刑事優于民事”的原則,法院將不予受理。我國在該程序的調查過程中應當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向其公開調查結果,有利于其知悉沒收財產的范圍、數量、種類,以便做好應訴準備。
(五)加強國際司法協助和反腐敗國際合作
我國應當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職務犯罪國際追逃追贓合作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靈活務實開展國際司法合作,充分發揮最高檢作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刑事司法協助中央機關的職能作用,在積極利用現有國際合作平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雙邊合作平臺,不斷拓展發現、查緝犯罪嫌疑人和追繳腐敗資產的渠道。此外,我國還應當加快《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的立法進程,使國內各主管機關對外開展刑事司法合作有法可依,盡快創建相互承認和執行沒收裁決的制度,為根據外國請求凍結、扣押、查封在我國境內的資產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規程,從而為追繳腐敗資產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奠定互惠互利的堅實基礎,并使之常態化和法制化,樹立我國在刑事國際合作中的良好形象。
綜上所述,我國應當改革和完善現行刑事沒收制度,努力完善作為我國落實《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并與國內法銜接的重要立法措施,使對犯罪資產的追繳更加符合現代法治和國際合作要求,從而建立統一和科學的犯罪資產沒收制度,有效遏制腐敗資產向境外轉移。(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