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琦
本文從新舊動能轉換和報酬遞增的概念與兩者之間的關系出發,基于報酬遞增視角厘清了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和歷史邏輯,并從分工和外部性兩個角度提出了新舊動能轉換的決策思路。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在消費、投資、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經濟風險等八個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階段性和全局性的新特征,這些新特征被集中概括為“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動力、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亟需破解一系列重大難題,實現根本性轉變,而新舊動能轉換是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的目標與途徑的集中提煉。新舊動能轉換的概念由2015 年李克強總理在召開的政府會議中上做出的“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的重大論斷中首次提出。十九大報告認為在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此,如何通過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應對新矛盾,引領新常態,成為中國當前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大命題。
大量的文獻圍繞著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論內涵、戰略目標、現實途徑、重點領域和具體措施等方面展開研究,具有較為清晰的闡述。但是,現有文獻中對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論研究在深度上尚嫌不足,沒有文獻從報酬遞增視角對新舊動能轉換的內涵和路徑等范疇進行學理性探討即是一例。而報酬遞增是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核心概念,構成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新經濟地理學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石。很難想象新舊動能轉換這樣一個涉及經濟增長動力、路徑和機制的全局性舉措沒有報酬遞增理論的指導,這首先與新舊動能轉換強烈的政策性和現實性導向有關,而報酬遞增理論濃厚的學術性阻礙了其對現實的解釋力。此外,經濟學學界對報酬遞增概念闡釋不夠,使得報酬遞增概念的捉摸不定,更遑論對報酬遞增進行中國特色的闡釋進而應用至新舊動能轉換的解釋之中。
因此,本文旨在利用報酬遞增理論解釋新舊動能轉換的內涵和路徑,從新舊動能轉換和報酬遞增的概念與兩者之間的關系出發,從報酬遞增視角厘清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邏輯,重新認識新動能的內涵和外延,以期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理論指導以及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別梳理新舊動能轉換和報酬遞增的內涵,第三部分基于報酬遞增視角探討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和歷史邏輯,第四部分提出基于報酬遞增視角的新舊動能轉換的決策思路。
二、新舊動能轉換和報酬遞增的內涵
(一)新舊動能轉換的內涵
我國經濟發展的舊動能是大量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投入、大量投資、大量中低端產品的出口、大量投資房地產。基于農業國的比較優勢和約束條件,舊動能在農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隨著我國發展階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變化,我國具有的比較優勢不斷轉變,人口紅利和成本優勢不斷消逝,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舊動能的邊際收益不斷遞減,貢獻率不斷降低,我國亟需探索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形成對舊動能的不斷替換。
根據經濟理論和研究文獻,在需求、要素、技術、制度、產業等層面上,新動能可以概括為內外需求層級的提升、現代生產要素大量運用、技術創新、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產業結構轉換和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是在需求、要素、技術、制度、產業等方面增長方式的綜合改變,整個經濟體由此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新舊動能轉換,需求新動能、要素新動能、技術新動能、制度新動能、產業新動能全方位竟相迸發,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率雙輪驅動,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方式真正告別粗放型增長,實現集約型增長。
(二)報酬遞增的內涵
來源于農業的生產實踐觀察,后被廣泛應用于其他經濟活動分析中的報酬遞減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是構筑傳統經濟學體系的重要前提假設之一。基于報酬遞減規律,經濟學家可以用正規、 清晰、 精致的數學公式得到唯一、可預測的和均衡的世界以及自由市場選擇達到最優的結論。為了實現競爭均衡的結論,報酬遞增長期被排除在經濟分析之外。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基于報酬遞減規律的經濟學面臨著一些新的困難,如在生產力增長方面存在著巨大的未得到解釋的剩余,被稱作是“對我們的無知的度量”,而這些難以解釋的剩余之中,包含著報酬遞增的因素。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概括了報酬遞增的來源:勞動分工、專業化、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的積累(包括培訓教育、干中學、知識的獲得、知識的外溢)、經濟思想和知識、經濟制度、經濟組織、恢復經濟均衡。
但是,報酬遞增至今仍然是經濟學中難易捉摸的概念之一。一直以來,報酬遞增概念沒有統一的內涵,有多種不同的表述,如平均財富的增長、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平均成本的降低、組織的經濟等。本文認為,報酬遞增現象就是如果同等的投入得到更多的產出,或者同等的產出只需更少的投入。經濟學界對報酬遞增的把握和研究大多沿著分工和外部性兩個維度進行。
三、報酬遞增視角下新舊動能轉換的邏輯
(一)報酬遞增視角下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論邏輯
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看,在資本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單純依靠要素投入經濟終究會達到人均收入不再增長的穩態,要走出穩態,有賴外生的技術進步,這意味著以大量要素投入和低效利用為主要表征的經濟發展舊動能的效益逐漸減弱,無法支撐長期的經濟增長。阿羅、羅默、盧卡斯、巴羅等經濟學家繼承了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分別從干中學、知識外溢、人力資本外部性、公共服務外部性角度將報酬遞增納入經濟增長模型,考察了長期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羅默、阿格因、豪伊特、格羅斯曼、赫爾普曼等經濟學家繼承了斯密、楊格的分工學說,構建了水平創新模型和垂直創新模型,論證了經濟增長的產生和持續可以通過專業化分工的加深來實現的結論。新經濟增長理論所揭示的各種形式的外部性和分工深化等報酬遞增現象,正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具體來看,內外需求層級的提升擴大了市場范圍,有利于推動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轉換和產業升級以及技術創新,直接體現了分工的深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升;現代生產要素大量運用則意味著人力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愈發發揮出決定性作用,而人力資本發揮出的外部效應深刻體現了報酬遞增的效果;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是集中體現為制度供給的公共服務,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新動能和報酬遞增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進而可以說,新舊動能轉換的本質就是擺脫報酬遞減,實現報酬遞增機制。
(二)報酬遞增視角下新舊動能轉換的現實邏輯
我國現實經濟中存在大量的逆報酬遞增現象,比如在發展策略上重總量刺激和需求側的調控而輕結構優化和供給側的質量優化,“大投大放”的粗放型投資和“大進大出”的粗放型外貿,依靠勞動力、資本、土地、自然資源等低成本生產要素的擴張性投入和粗放型利用以及由此產生的落后產能等。依靠舊動能的逆報酬遞增的發展方式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難以為繼。一是需求動能后勁缺乏,在“新常態”背景下,粗放式的投資,中低端的出口和消費使得“三駕馬車”的動力不足。二是要素動能有待優化,人力資本、知識、技術等現代要素供給不足,對勞動力、資本、土地、自然資源等要素的利用粗放,導致要素有效供給不足。三是技術創新動能迫需激活,傳統的復制模仿型創新效益越來越低。四是制度供給動能亟需改革,制約經濟主體活力的體制機制藩籬仍未破除。五是產業結構動能亟待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產業發展不充分。在世界經濟體系面臨結構性重塑以及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國內外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繼續扭轉長期依靠舊動能的逆報酬遞增現象,這是新舊動能轉換的現實邏輯。
(三)報酬遞增視角下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邏輯
新舊動能和報酬遞增是個歷史性概念。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歷史長期處于報酬遞減甚至不變時期,在工業革命以前的漫長歷史中,技術進步緩慢,經濟增長遲緩。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自覺的科學技術研發取代生產經驗積累成為技術進步的主要形式,從根本上逆轉了報酬遞減的趨勢。最近幾十年,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技術等無形要素比重的提高并取得決定性地位,報酬遞增逐漸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轉換,經濟發展的舊動能越來越無法適應報酬遞增的需要。從歷史視角來看,我國必須面向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巨變的過程中,把握工業革命4.0的先機,實現舊動能對新動能的徹底替換,全面擺脫報酬遞減現象,這是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邏輯。
四、報酬遞增視角下新舊動能轉換的決策思路
新舊動能轉換的決策要沿著分工深化和外部性這兩個報酬遞增機制的思路而進行。從分工深化角度來看,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首先要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優化消費環境,提升需求的層次,進而為分工深化奠定基礎;其次要推進產學研的合理分工與深度融合,暢通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渠道;最后要以產業升級和融合發展為重點,促進產業供給高端化。從外部性的角度來看,首先要以要素為“基”,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提升人力資本供給質量;其次要加強產業集群建設,發揮產業集群的共享、匹配和學習的報酬遞增機制,推動技術溢出和創新;最后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制度創新,構建新舊動能轉換的現代規則體系。(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