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瞻飛
摘 要 國有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某些掌握權力和資源的員工通過利益輸送行為中飽私囊,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影響較大,對企業政治生態破壞嚴重。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剖析其易發生領域、產生原因和制定針對性措施等探索性工作,使利益輸送行為的發生得到有效防范和遏制。
關鍵詞 國有企業 防范 利益輸送行為 探索
利益輸送是指國有企業高管或掌握資源的人員通過暗箱操作與不合法手段私下轉移國有資產到自己或特定關系人手中的各種非法行為。這種行為是對國有資產的嚴重侵犯,也是嚴重的刑事犯罪行為。為了有效防范和遏制利益輸送行為的發生,本文結合大型國有企業發生的幾起案例,對利益輸送行為進行剖析,對防范措施和對策作相應的探索。
一、國有企業發生利益輸送行為剖析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2016年以來,國有企業黨委、紀委以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對企業內部貪污腐敗、利益輸送等行為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受賄、內外勾結職務侵占等違法案件,無論涉及干部還是一般崗位人員,一律嚴查徹辦。從最近幾年來看,國有企業中利益輸送案件發生的頻次較多,究其本質,都是通過利益輸送方式發生的違法行為。其特點、易發領域、發生原因等剖析如下:
(一)利益輸送行為的特點
利益輸送行為人都擁有一定的權力或資源,其發生都與國有企業的合作商有關。發生途徑都是相關人員將組織賦予的權力和掌握的業務資源與合作商進行利益交換,其結果是行為人和合作商獲利,企業利益受損。
(二)容易發生利益輸送行為的領域、崗位
第一,資源富集型領域。資源富集型領域往往存在著利益交換的風險,特別是工程建設、檢維修、物資采購、產品銷售等條線,如相關人員利用領導崗位的職務權力和影響力為特定合作商在所分管業務條線開展檢維修業務以及采購該合作商生產的備品件提供方便,造成企業利益受損和不良的社會影響。
第二,投資企業的委派領導崗位。大型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企業一般有自己的公司章程和經營方式,董事會負責決策,經營者具體執行,其負責人自由裁量權很大,也沒有專門的監督機構對重點業務和重要環節進行過程監督。投資企業負責人一般由大型國有企業直接委派,這些委派干部是在各類約束和監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旦脫離約束和監督,有些委派干部就難以自律,誘惑之下,開始利益尋租。2017年就發生一名委派到下屬投資企業的總經理利用手中的經營權,在給予特定合作商增加業務份額后受賄的違法案件。
第三,部分直接對外業務操作崗位。一般來說,具體操作崗位很難發生利益輸送行為,因為這些崗位的業務往往受到多個管理環節制約,但只要管理部門監管不力,出現監管漏洞,一些缺乏自律的操作崗位就會與別有用心的合作商內外勾結,發生利益輸送行為。如利用裝車、發貨環節,操作工與合作商內外勾結,多裝少稱,收受合作商“好處費”的職務侵占違法案件。
(三)發生利益輸送行為的原因
首先,從個人角度來說,利益輸送行為人在思想上放松了對黨紀國法、企業規章制度的敬畏,利欲熏心、膽大妄為,同時存在僥幸心理,自以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次,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說,對員工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重要領域和崗位的權力缺乏有效制約、管理部門履責不到位以及監督機構作用發揮不理想,都是利益輸送容易發生的原因;再次,從合作商一方來說,為了取得利益最大化,不惜通過投機取巧、不正當競爭、行賄等不法手段來達到目的。
二、防范利益輸送行為的對策
第一,加強正面引導和教育,筑牢防腐拒變堤壩。要在專題教育、警示教育、日常教育這3項教育的基礎上,創新開展家庭助廉教育活動。要引導干部和員工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引導干部家屬當好家庭“廉內助”,通過向干部家屬發送助廉倡議信、簽訂廉潔承諾書、召開座談會、參觀家風檔案展、家庭走訪等活動,讓干部和員工算好違法犯罪的代價賬,增強自律意識,做到不想腐;同時加強過程監管,強化他律,實現不易腐;還要加大對利益輸送行為的查處和懲治力度,確保不敢腐。
第二,加強對合作商的合作制約。首先,要把好準入門檻,即對進入資源庫的合作商進行行賄檔案查詢(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行賄犯罪查詢告知函》),將有行賄犯罪的合作商擋在企業大門之外。其次,聚焦對外業務交往的廉潔風險口,緊盯8小時之外的監督關口,向合作商明確政策底線、列出負面清單、暢通監督渠道,將廉政建設延伸到合作商,讓合作商明白搞利益輸送行為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從而失去市場,代價慘重,得不償失。
第三,嚴格執行制度要求,加強崗位交流。要完善敏感崗位交流制度并嚴格執行。敏感崗位交流制度是關口前移,預防在先的工作機制,但往往在實際執行中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必須堅定無論什么崗位到期都必須交流的決心,實現對敏感崗位的定期交流,防止相關人員與合作商形成利益共同體。
第四,簡化業務流程,清理多余的業務中間環節;要加強對流通商、中間商和分包商的梳理和清理。預防性剔除容易產生利益輸送的潛在風險因素。
第五,規范招標存在的問題管理,加強招標工作的公開和透明。合作商為爭奪大型國有企業資源市場,往往不惜采取“串通招標”等違規手法。因此,要通過隨機抽取評標專家等措施,確保評標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通過完善標的評估等舉措,防止違法違規轉包分包等行為;通過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把招標工作置于專業監督和群眾監督之下,確保公開透明。
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支柱,應當牢牢扎緊籬笆,堅決鏟除滋生“利益輸送”的土壤,讓“利益輸送”無處遁形,無法生存。相信在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企業管理和完善監督機制,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一定會更健康。
(作者單位為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紀檢監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