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然
摘 要 管理會計如今在企業中成為熱門,是因為它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與決策提供了許多有效的輔助工具。本量利分析方法就是管理會計中的一項重要研究方法,它通過研究成本、銷售量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來幫助企業進行生產、定價和銷售等方面的決策。本文對本量利分析方法進行探討,介紹它在企業運用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管理會計 本量利分析 企業應用
一、本量利分析方法簡介
本量利分析的全稱為“成本—銷售量—利潤分析(Cost-Volumn-Profit Analysis)”,人們習慣將其稱為“盈虧臨界分析”或“保本分析”,但是其實這只是本量利分析中的一部分內容。
本量利分析首先分為兩大類情況,一類適用于單一產品分析,另一類則適用于多元產品分析。單一產品分析和多元產品分析都各自包括保本分析和保利分析,且都采用相同的原理,唯一不同的是多元產品分析中使用的是加權平均后的指標。故以下說明中以單一產品分析為例,最后對多元產品分析進行簡要的補充說明。
單一產品分析包括保本分析和保利分析。保本分析計算的是使企業達到盈虧平衡點(即利潤為零)的銷售數量或銷售金額,保利分析計算的是使企業賺得預計利潤的銷售數量或銷售金額,它們的公式如下所示:
(一)保本分析
銷售數量=總固定成本/單位產品貢獻
=總固定成本/(單位銷售價格-單位變動成本)
銷售金額=總固定成本/單位產品貢獻率
=總固定成本/(單位產品貢獻/單位銷售價格)
(二)保利分析
銷售數量=(總固定成本+預計利潤)/單位產品貢獻
=(總固定成本+預計利潤)/ (單位銷售價格-單位變動成本)
銷售金額=(總固定成本+預計利潤)/單位產品貢獻率
=(總固定成本+預計利潤)/(單位產品貢獻/單位銷售價格)
在多元產品分析中,只需要將以上公式中的單位產品貢獻(率)替換成綜合產品貢獻(率)即可。綜合產品貢獻和綜合產品貢獻率的計算公式為:
綜合(加權平均)產品貢獻=總銷售價格/總產品數量
綜合(加權平均)產品貢獻率=(總銷售價格-總變動成本)/總銷售價格
二、本量利分析方法的作用
(一)計算盈虧平衡點,降低經營風險
通過本量利分析方法當中的保本分析,我們可以計算出用實物形式或貨幣形式表示的盈虧平衡點,即當銷售的產品數量或銷售的總金額達到多少時,企業的總貢獻額(總銷售收入-總變動成本)能夠覆蓋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發生的所有固定成本,這樣企業才能達到盈虧平衡的狀態。
如果盈虧平衡點對于企業來說是已知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因為企業可以根據這一信息制定階段化的銷售目標和經營策略。
(二)幫助企業分析現狀,增強盈利能力
企業可以通過本量利分析方法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所以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
第一,財務部門應該根據企業現有的財務數據以及外部市場調查,合理制定企業預算,適當降低預期利潤;第二,企業生產部門應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生產差錯和原材料浪費,減少產品的變動成本,提高單位產品貢獻率;第三,企業各部門應盡量削減非增值作業,提高運營效率,從而控制企業的總固定成本,降低經營風險;第四,企業要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提升產品質量和客戶滿意度,從而適當提高銷售價格,提高單位產品貢獻率。
(三)計算剩余生產能力,拓展業務范圍
本量利分析的計算結果只反映出了企業的現有目標,但是企業通常都會在此基礎上尋求更進一步的發展。通過計算出的銷售量與企業現有生產能力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企業的剩余生產能力,這一點對企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企業以應有生產數量之外的剩余生產數量為依據,這樣既可以保證企業達到預期的利潤水平,降低企業現有的經營風險,又可以拓展更為廣泛的業務范圍,為企業增添新的盈利機會和發展可能性。
(四)與目標成本法相結合,加強績效管理
目標成本法是企業管理會計中的另一重要方法,它對企業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有著重要作用。
將本量利分析方法與目標成本法相結合,則可以為企業制定出一定期間內應達到的成本預算和銷售預算,并以此為目標對企業員工進行業績考核,加強企業的績效管理。
三、本量利分析方法在企業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假設條件較多,過于理論化
本量利分析模型在一定前提假設下才能成立:首先,總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單位銷售價格保持不變;其次,企業的生產數量與銷售數量相等,即存貨水平保持不變;最后,在多元產品的本量利分析中,每種產品的銷售比重保持不變。
而在企業的現實經營當中,這些條件是很難滿足的,所以本量利分析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二)實際適用范圍較小(固定成本比重大)
由本量利分析的公式可以看出,本量利分析方法只適用于固定成本數額較大且容易界定的企業當中。在現實情況下,很多企業固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較小,或者它們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之間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范圍,那么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就會大大減少。
(三)只注重短期目標的實現,缺乏靈活性
本量利分析方法的計算中采用的是一段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或一季度)的固定成本總額,所以它得出的結果也只能作為企業的短期目標,但是這很有可能造成企業“短視化”的不良后果。短視化是指企業只顧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效益。比如企業為了使今年的銷售目標更容易達到,很有可能采取削減員工培訓、技術研發等費用來降低企業的固定成本總額。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以讓企業快速實現盈虧平衡,但是卻不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
(作者單位為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