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攻擊性行為被視為兒童社會性行為發展中的一種不良行為。近年來中外研究者發現,移情作為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抑制兒童的反社會行為和攻擊性行為中起到較好的作用。因此探究適宜的移情訓練能有效地幫助兒童學習理解和關心他人,從而減少他們的攻擊性行為,這對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師幼關系和幼幼關系至關重要。同時,為親子教育、學校教育、教育心理學教學、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理論和事實依據。
關鍵詞:兒童;攻擊性行為;移情
1 移情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為有效評估移情在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中的作用,我們必須先了解移情的定義。移情的概念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認知性的,指對他人情感、態度的理解和接受;二是情緒性的,指對他人狀態的一種替代性情感反應和體驗,即由他人的情緒情感引起的相一致的情緒情感反應。移情中認知能力和情緒反應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只有認知他人的觀點,才能產生替代性情緒體驗。
提到移情,諸多中外研究著重于它對于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認為它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動因。但也有研究者開始探究移情與反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之間的關系。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提出,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通常在理解他人立場、關注他人需要、意識不良后果等方面表現出困難和缺乏動力;移情和攻擊性行為、反社會行為呈負相關關系。
2 移情訓練
在實驗中發現,兒童的移情能力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得以提高。心理學家Feshbach以他的移情三成份模型為基礎開展移情訓練,發現兒童的情緒情感確認能力、采擇他人觀點的能力、情感反應能力均有提高,最終實現了提高其移情水平的目標。杜紅梅在她的研究中篩選出33名兒童,分為實驗班18人,對照班15人。實驗班通過團體和個人的移情訓練后,與對照班進行移情量表得分對比,結果顯示兩者在喜、怒、懼三種情感上移情水平出現顯著的差異。以上這些實驗均表明,兒童的移情水平能夠通過專項訓練得到提高,這為意圖通過移情訓練,減少其攻擊性行為的目的提供了重要依據。
3 移情訓練方法
3.1 移情反應訓練
兒童如果能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懂得積極回應他人的情緒、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就能更加有效地采擇他人的觀點,采取適宜的回應方式,避免沖突。這種移情反應訓練不僅局限于讓兒童理解與他人的對話內容,更重要的是體會交流者的情感感受。讓兒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移情反應訓練,可以提升他們的移情水平。
3.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訓練需要兒童把自己想象成另一個人并且表演出這個人的情感和行為。例如,設置某種攻擊性的情境,讓攻擊者和被攻擊者角色互換,身臨其境地體會被攻擊時的痛苦、恐懼、憤怒、無助等心理體驗。再對換角色時,攻擊者會潛意識地抑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為。
Chalmers和Townsend讓16名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在角色扮演游戲中體會正確的行為并予以強化,最后討論自己的感受。結果顯示,對比于采用體育鍛煉來抑制攻擊性行為的參照組,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實驗組更有效地減少了攻擊性行為,提高了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
3.3 樹立榜樣
當老師表現出親社會行為例如幫助、分享、合作時,兒童更傾向于表現出同樣的行為。相比“說教式”的引導,教師的親身示范更能幫助兒童提高移情水平,有助于兒童學習正確的言行,及時矯正不良行為。另外,榜樣的力量不應局限于學校教育中老師為兒童樹立榜樣,還必須擴展到家庭中。只有學校與家庭雙方相互配合,雙向互動,才能矯正兒童的不良行為,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
3.4 建立人與動物的互動關系
為了探究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是否與移情的發展存在關聯,Daly和Morton在155名小學生中展開調查,結果發現長期與寵物保持親密關系的兒童相比于其他兒童顯示出更加突出的移情能力。這說明引導兒童與動物建立友愛的互動關系能有效促進兒童的移情能力。美國動物基金會(DDAF)的研究表示,兒童虐待動物往往是一個警告信號,表明他們正在形成攻擊性行為傾向。因此對于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干預和治療可以考慮建立他們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幫助兒童發展移情能力。
4 結語
移情和攻擊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移情在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和抑制其攻擊性行為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文獻資料來看,國內學者對移情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探究較少,更多集中在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上,針對移情訓練與抑制攻擊性行為的關系探究更幾乎是空白。因此,有關兒童移情與攻擊性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還有許多值得深入和擴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Chalmers, J. B., & Townsend, M. A. R. (1990).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in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on socially maladjusted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61, 178-190.
[2]Daly, B., & Morton, L. L. (2006). An investigation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and empathy as related to pet preference, ownership, attachment, and attitudes in children. Anthrozoos, 19, 113-127.
[3]杜紅梅,馮維.移情與后果認知訓練對兒童欺負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81-86.
作者簡介
侯薇(1988-),女,回族,湖北宜昌,碩士,講師,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