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鳳娟
摘 要:盡管現如今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社會文化也日新月異,從多樣化逐漸趨于統一。但是在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民間文化極為豐富,并且大多民間民俗文化都完整地傳承了下來,這對于每一位人民群眾來說,都是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來源于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過程,因此,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可以稱得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與智慧的結晶。為了現代人民群眾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于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必須要進行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承的基礎上勇于創新。
關鍵詞:傳承;民俗文化藝術;發展群眾文化;探究
國家與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其不僅能將地區與社會人文精神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來,而且能將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種類與特征充分、詳細地顯示。經濟水平的提升,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求,緊隨而來的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國內學者研究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之間的聯系。在此發現,傳承并發展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有利于促進群眾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通過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群眾文化的內容與形式的發展中,有利于促進各個地區之間的人民群眾進行交流與融合。
1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發展間的關系
1.1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為群眾文化發展提供了基礎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經過歷史的浪淘下來的精華,所以在華夏民族精神文化的發展中經久不衰。要滿足現代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要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而群眾文化的基礎,即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現代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經歷了現代社會生活的長時間洗禮,已經成為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活動之一,有利于人民群眾放松自我,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1]。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符合新時期群眾文化發展的需求,也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注意的是,在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過程中,要分門別類,對待不同種類的民俗文化,其中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要用不同的手段進行傳承與發展。例如:我國對于傳承下來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通過分層級的手段進行不同程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還通過立法等手段,采取強制的法律措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避免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丟失、損毀與破壞。
1.2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指南針
我國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傳統文化中,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從概念上看,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立足于基層人民,在基層人民的政治觀念與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社會發展的經驗。從歷史的發展上看,現代社會更新速度太快,盡管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跟不上社會發展速度,但是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從本民族的始祖就傳承下來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時代特征,這是現代社會發展不可及的。因此,即便是現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文化發展也受到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一定影響。例如:“唐詩”、“宋詞”、“元曲”等詞匯的由來,正是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傳承發展的社會紀實,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2]。
2 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途徑
2.1 造就地方文化資源
民俗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俗民間文化藝術想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還需符合現代發展需求。現代國民經濟水平不斷上升,對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高,在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創新過程中,可以適當的考慮這一點。例如:根據民俗文化資源的特點,結合地區與時代特征,開發旅游勝地;想要發展工藝品,也可以利用現代網絡設備,進行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群眾文化的發展。通過不斷的創新,讓傳統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時代接軌,適應當代發展趨勢,為群眾文化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前文中提到了有關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創新,創新并不是隨意創新,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將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當代群眾文化的發展中[3]。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要求人民群眾通過辯證統一的思維方式看待二者,不僅要看到二者中的精髓所在,也要看到二者中的不足之處。將精髓通過加工,融入新的元素,發展成更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將不足之處剔除,進行合理的挖掘與傳承,推陳出新,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促進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讓群眾文化的發展顯示出蓬勃生機。
3 發展群眾文化的動力
3.1 對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繼承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之間有著歷史沿襲的關系,在歷史的長流中,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歷史繼承的特性,現代的不同群眾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繼承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盡管我國的經濟基礎制約了傳統群眾文化的發展,但群眾文化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會因為經濟基礎而走向消亡,其中的精髓將會經過一代代的人民群眾不斷繼承和發揚[4]。不管怎么看,現代對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繼承都比較缺失,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從一出生就在互聯網時代,太過依賴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意識不夠高,對民間民族文化藝術的了解也不夠透徹。現代年輕人對于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了解的缺失,必將阻礙群眾文化發展的腳步。在繼承的過程中,人民群眾也要注意,有一些民間民俗文化是不能繼承的。例如:在遠古時代,人們對知識的了解受到了太多的限制,一旦爆發疫病、災難,只能通過祭祀等方法,舉行大型祭祀活動,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3.2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源泉
中國傳統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經過歷史的沉淀,對于群眾文化來說就是一個大型資源庫。在群眾文化進行發展的過程中,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痕跡隨處可見。由于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與各民族地區對傳統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認同感不同,群眾文化發展受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如今的發展并不理想。在進行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難免會因為利益需求將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進行改造用于商業用途,這類傳承是群眾文化發展中不需要的。在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過程中,必須尊重歷史,保持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本來面目,將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完美地融入群眾文化的發展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群眾文化快速發展與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的目標。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就要充分利用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精髓部分。想要充分發揮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為保證更好地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必須要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完善相應的設施與條件。只有不斷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不斷傳承與發展,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群眾文化的底蘊,提升中國在國際文化中的影響力,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平懿.民間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19(05):169-170.
[2]陳景.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藝術科技,2019,32(04):120.
[3]張娜.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藝術評鑒,2018(11):159-160+167.
[4]廖寧.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的發展[J].黃河之聲,2018(0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