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的同伴關系影響到幼兒人際交往的質量,幼兒的同伴關系發展也直接影響到幼兒在人際交往中自信心的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兒親近社會,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當前特殊的家庭單元結構及不同家庭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不少幼兒在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過程中存在諸多困擾。而家庭和幼兒園作為幼兒學習成長的重要環境,理應在幼兒同伴關系建立方面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本文從家庭、幼兒園兩方面著手,研究了建立幼兒良好同伴關系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幼兒;同伴關系;社會性
幼兒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經常與其他小朋友接觸,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會讓幼兒樂于參與群體性活動,并在同伴關系中獲得愉悅感,進而更加愿意結識新朋友,與更多的同伴進行交往;反之如果幼兒無法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就很容易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產生挫敗感,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心存抵觸,更嚴重的還會形成自閉型人格,由此可見幼兒同伴關系的建立對于幼兒人際交往以及幼兒的身心發展均有重要影響。
1 幼兒在同伴關系建立中存在的問題
1.1 在交往中回避矛盾,解決沖突能力差
有些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進行交往的過程中,謙讓意識不足,容易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以“娃娃家”這個游戲為例,珂珂想要扮演娃娃家中的“媽媽”角色,但是夢夢也想扮演這個角色,珂珂主動提出:“這次我扮演媽媽,下次我就扮演奶奶,好不好”,但是夢夢不愿意,執意要在這次的娃娃家游戲中扮演媽媽角色,結果由于兩個小朋友在角色選取上發生了沖突,游戲無法進行,其他小朋友也只能在旁等候。從這個小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夢夢在面對沖突的時候不采取主動與同伴協商解決的方式,而是一意孤行,直接氣鼓鼓地站在邊上,也不顧及其他小朋友的游戲體驗感,回避與珂珂之間的矛盾,不主動解決問題。這種情況在幼兒同伴交往中并不少見,由于一些幼兒是家長獨生子,是家庭的中心,家長習慣跟著孩子的意愿走,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體現在幼兒同伴交往中就是對其他小朋友尊重不夠,協商意識不強,回避矛盾與沖突。
1.2 交往被動,交往技能不足
在幼兒園中總有一些存在感不高的幼兒,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主動不熱情,別的小朋友很難在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需要,在與其他小朋友交往過程中出現問題也不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久而久之小朋友們也不太愿意主動接觸這類幼兒了。其實這些幼兒并不是不愿意與他人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而是由于他們本身性別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交往技能不足,缺少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談的勇氣。以閱讀區活動為例,花花在閱讀自己喜歡的繪本,這時候突然發現蘭蘭小朋友在書架旁來回走動,但卻不說一句話,她主動詢問蘭蘭:“蘭蘭,你喜歡讀哪類的書呀,要不要我幫你選?”,蘭蘭沒有回答,花花又問:“蘭蘭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難了,我可以幫助你”,這時候蘭蘭才說:“我喜歡的繪本有點夠不到”,然后花花主動找來了在旁指導的教師,幫助蘭蘭夠到了繪本。從這個小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蘭蘭在遇到困難時還不習慣于主動尋求同伴及教師的幫助,而是需要同伴主動詢問才能邁出交談的第一步。
1.3 行為具有攻擊性,易激化矛盾
有些幼兒行為具有一定攻擊性,在與其他幼兒存在意見不合或者發生沖突時總是習慣于通過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幼兒材料區搭建活動為例,壯壯搭建自己的小房子需要紅色的積木,但是偉偉在自己的手工作品中也需要大量的紅色,紅色積木的數量本身是有限的,兩個小朋友原有的設計方案對于紅色積木塊的要求在現在的積木數量下是不可能得到兼顧的。這時候壯壯就提議:“要不我少用一些紅色,加一點黃色的代替紅色,然后剩下的紅色積木塊都歸你,好不好呢?”偉偉不同意,他認為自己的房子整體必須是紅色,兩個人沒有辦法達成一致,在協商無果之后,偉偉的小脾氣突然上來了,他把壯壯完成一半的手工作品推倒,并且把壯壯手頭的紅色積木全部搶了過來,直接去另外一個區域開始搭建,壯壯見狀大哭,教師不得不對兩個小朋友展開勸說。從這個小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偉偉的行為有些極端,在語言無法解決爭端的情況下沒有選擇繼續協商,也沒有及時尋求教師的幫助,而是采用極端的方式搶走積木,激化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2 家校共育促幼兒養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2.1 在家庭教育中滲透正確的人際交往理念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表率,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內向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對寡言的父母,一個活潑熱情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成長氛圍。所以家長要注重對孩子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為孩子營造一個平和溫馨的成長環境,不溺愛孩子,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自己分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承擔意識,避免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同時家長本身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不要總是違背孩子的意愿,不把孩子的想法當回事,如果孩子在親子關系中很難獲得被尊重感,那么在同伴關系中也很容易出現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父母在發現孩子存在人際交往的困惑和問題時,要及時關注孩子,與幼兒園教師取得聯系,結合孩子在園表現,在家庭教育中作有針對性的補充。最后父母要適當傳授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小技巧,例如在父母與孩子發生矛盾之后,父母可以通過疏導孩子情緒、寫信、小紙條交流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化解矛盾,而不是任由矛盾發酵,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行為方式的引導下也會掌握一定解決矛盾的技巧。
2.2 教師關注幼兒同伴關系的建立,及時介入并科學引導
幼兒同伴關系的發生場所基本是在幼兒園,現在陌生的鄰里關系很少會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其他小朋友,很多幼兒的好朋友都是自己在幼兒園的同班同學。幼兒之間發生沖突和矛盾其實很正常,幼兒這個年齡階段本身對于情緒的控制力不強,易與他人發生矛盾,教師作為幼兒的引導者在幼兒發生沖突后要分時機介入,首先要給幼兒留出一定的自我協調時間,有些幼兒是可以通過彼此間的協商解決問題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但是有些幼兒溝通能力有限,解決矛盾的方式不恰當,容易激化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及時介入,疏導幼兒情緒,了解事情的起因并幫助幼兒解決矛盾。最后同伴關系離不開群體活動,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團體活動,例如角色分工,共同完成搭建作品這類,為幼兒提供更多的交流平臺,促進良好幼兒同伴關系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陸佳衡.幼兒同伴關系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5):208.
[2]魏紅云,閔元媛,王鹿鹿.幼兒同伴關系與社會性發展的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4):162-163+174.
[3]吳冬梅.多元關注? 促進幼兒同伴關系建立[J].江西教育,2018(18):96.
作者簡介
柯佳彤(1991-),女,漢族,福建,研究方向:幼兒教育,廈門市第八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