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素來重視“五谷豐登”等文化的積淀與轉化。五谷者,一種說法指“稻、黍、稷、麥、豆”,此五谷正好構成了中華大地農業的基種,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糧。
南寧市陳東村有一出古儺戲《大酬雷》,按四季的時序編排,表現陳家先人歷盡一年的辛勞終獲豐收,但不忘記大自然的饋贈和對祖先的懷念舉行“大酬宴”,祭天拜地,表達了對祖先的感恩之情。
古人對過新年十分重視,他們用一年的耕耘去迎接新年的到來。
酬,即報答、報謝、報恩也。《說文解字》曰:凡主人酌賓曰獻,賓還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飲以酌賓曰酬。農歷新年是對過去一年勞作的最大酬謝,于天地、祖先、親朋,還有自己。沒有五谷豐登,便沒有新年的酬謝。因此,以“年”為單位的時序,是古人對稻作農耕的呼應。
對于過新年,如今的人似乎少了些許期望,人們感嘆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是一年,過去的一年還有好多事沒有做好呀!古人以農耕勞作來準備新年,今人又以什么方式迎接呢?
有一年年關將近,我與老鄉何紹忠回賓陽縣進行田野采風。在露圩鎮,看到老鄉覃盛全在路邊開了一家蔗糖土榨坊,幾間茅房、瓦屋彌漫著濃濃的甘蔗糖味。幾個人在火灶邊用甘蔗根往大鍋里滾燙的糖水“擂”(方言)“糖腿”。看著他們有說有笑地拿著“糖腿”,我的心里甜絲絲的。
那一刻,我知道農歷新年真的要到來了。不時有人來覃盛全的榨糖坊購買糖塊,覃盛全忙得“不亦樂乎”,露出憨厚的笑容。人們來買糖塊,說明還有人家做過年的甜食。據了解,全鎮只有一兩家甘蔗土榨糖坊,覃盛全在每年冬天榨甘蔗糖,除了深諳農村的經商之道,還是在用心經營這古老的年味。
與露圩鎮相鄰的甘棠鎮是一個擁有14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小鎮,美食三寶“粉利、扣肉、大粽”聲名遠播。桂南的冬天變化無常,時熱時冷,我認為過年還是冷些好,有年味,否則一些美食吃不出應有的味道。那天,我們一行人走在甘棠老街上,街上擺滿了粉利、扣肉、大粽等小攤。整個古鎮散發著濃郁的美食香氣,這是我至今見到的最具年味的古鎮。我的少年時代在此讀中學,古鎮人對傳統美食的精心制作,喚醒了我對年味的美好記憶。
此刻,讓思緒回到生我養我的故鄉王平村。到了臘月小年,外出打工、創業的人紛紛回到村里,空寂近一年的村莊頓時變得熱鬧起來。他們不僅僅與親人吃個年夜飯,與親朋好友多待幾日,還積極融入村里舉辦的各項活動。諸如參加全村的衛生大掃除,打鼓拜獅,準備村里的春晚,集錢宴請村里的老人在三相廟飲酒共敘新春等。
回家過春節,忙個不停,累是累點,但累得有意義,累得喜慶、吉祥。臘月二十八九,村干通過微信發通知,號召全村青年搞衛生。以前過年,各家各戶只掃自家院子。現在不同了,村里的環境衛生事關村子的形象、風氣,大家誰也不想自己的村莊邋邋遢遢過新年。于是,吃罷早飯,大家便三三五五從家里拿工具出來大掃除。
這些年輕人或許有一年時間不曾干農活了,他們一邊清理臭水溝、除草,一邊聊天。大伙兒將枯枝敗葉、生根藤及垃圾堆到一起,用打火機咔嚓點燃,立即冒起縷縷煙火。
有煙火的鄉村,充滿著生息。
有煙火的鄉村,是一種美麗的圖騰。
有煙火的鄉村,是一種儀式的轉換。
有煙火的鄉村,是新舊時光的一次蕩滌。
再說“點獅拜年”這項活動。我們村連七八歲的小孩都懂,拜獅先祭獅。祭獅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胡來的,也不能是我們當地說的“半桶水”人來做“狗頭軍師”。祭獅得請師傅,師傅來“開光”后拜獅方算數,才有吉氣。
那么什么人可以做開光師傅呢?自然不是一般人。我們村請的是家彥師傅。家彥師傅是賓陽露圩鎮、橫縣靈竹社區一帶有名的法師。
祭獅在村里的籃球場舉行,參與者多是年輕人,他們有的打鼓,有的舞獅,有的協助祭獅儀式。他們將參加村里的舞獅隊視為一種榮光。
村里的年輕人抬來一張舊桌子,挑來祭品,小心翼翼地把一個煮熟的豬頭、兩杯米酒、一碗白米、三扎點燃的香火和一雙蠟燭擺到桌子上。兩頭獅子和一張大鼓、一面鑼、一對鈸,放在家彥師傅的身后,等待“開光”。
舊桌子下綁著一只公雞,用以祭祀。家彥師傅莊嚴肅穆地站立,念著祭語,祭天拜地,請“獅神”。儀式雖簡短,但充滿著對天地的尊重。
家彥師傅喃誦祭獅經,旁人遞一碗米酒給他,他俯下身,一只手指蘸到酒里,然后虔誠地點獅眼,又將酒灑在大鼓、鑼、鈸上。最后,村里的人燒紙錢,噼里啪啦地放鞭炮,酹酒。整個過程都要合乎祭獅的儀式。
祭獅罷,村里的年輕人舞獅的舞獅,打鼓的打鼓,敲鑼的敲鑼,搓鈸的搓鈸,興高采烈地到村里的社、廟拜社王、財神爺、平安神等諸神,告知他們新年要到了,希望他們保佑村民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添丁發財。
大年初一拜獅,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各家都要派人,尤其是年輕人,跟著舞獅隊按劃定的路線入戶拜獅。舞獅隊會提前派人通知主家,主家要提前做好準備。舞獅隊入屋后,主家的子女托著盤子出來迎接,盤子里有糖餅,還有茶水,體現主人的敬客之道。
拜獅約二百人,他們進門后,對主家說恭喜,祝順、發、安之類的吉祥話。舞獅隊舞了一陣,“吃青”完,主人奉上一個紅包,叫“利市”,感謝舞獅隊的祈福。舞獅隊隊長接過紅包,祝福主家新年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拜獅體現了村集體對每個家庭新年的祝福,紅包多少不重要,在他們的心里更重要的是集體過年的存在感,以及滲透到每一個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簡介:陳洪健,廣西賓陽縣人。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廣西桂學研究會會員,首屆中國作協全國中青年作家培訓班學員。作品散見于《四川文學》《廣西文學》《廣西日報》《紅豆》《南方文學》《三月三》《奔流》《東方散文》《西部散文選刊》《當代廣西》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