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已經有人在朋友圈或閑聊中討論怎么過年、要到哪里游玩、國內游還是出國游等方面的話題,大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愉悅的。面對即將來臨的新年,我心里卻頗不平靜,思緒飛到了二三十年前的青少年時代,飛到了生我養我的鄉下,飛到了日漸衰老的父母身邊,回想起記憶深處那段割舍不斷的往事……
相信在如今許多人的記憶中,過年都是一件美好快樂的事情,不但不用工作上學,可以大吃大喝,還有利市可拿;而在我的青少年時代,過年無非就是個很一般的日子,照常扛起鋤頭拿起鐮刀勞動,照常要像那愚公一樣生命不息、挖山不止。從我記事起,除了上學、生病,偶爾走親戚,大部分時間都是忙著放牛、采茶、收八角、插田、鋤草、采藥等,反正一句話: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逢年過節也不例外。
過年的時候,即便是像蜜蜂一樣忙碌的農民也會放下手中的活,精心準備過年的物品,或者購買年貨,或者清掃屋子院子,或者買雞鴨、殺年豬等。在我們村里,時光也幾乎停滯了,臘月二十三敬灶王爺之后就開始進入過年的狀態,然后延續到正月初七八,甚至過完元宵節,才恢復上一年年底的勞作出門做工。孩子們徹底得到了放松,整日歡天喜地,這里跑那里晃,拿著鞭炮到處放,點著了立馬扔到泥水里、牛糞里,看著泥水、牛糞濺到路人的身上,路人露出的窘態、憤怒,他們一齊哈哈大笑;或者一幫人圍在一起打陀螺、玩打仗捉俘虜的游戲,笑聲喊聲不斷……真是要多開心就有多開心!
那時候我多么羨慕他們啊,無憂無慮,逍遙自在,而我卻還要跟著父母到大明山里去開荒鋤地,栽樹種茶,揮汗如雨,在山林中以別樣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無論晴天雨天都不會改變。這樣的情況持續了10多年,直至我上了高中才真真正正、安安心心地過年。
當時正是農村分單干,我們山下的田地都分到了各家各戶,而山上的荒山野嶺都是無主的,好像那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開發誰占有,因此有頭腦的村民們都一窩蜂似的搶著上山開荒圈地,我的父母自然也是其中一員。我的父母是很勤勞能干的農民,遠近聞名,除了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他們都是早出晚歸,幾乎全年無休,時時都在地里忙活。他們把剛上小學的我和弟弟作為新生力量,拉上大明山,跟他們一起“戰天斗地、占山為王”。我們的星期天和其他的節假日就這樣被父母挪用,交給了大山溪水,交給了藍天白云,交給了小鳥野花,交給了寒風酷暑。我們兄妹幾個常常想不明白,在心里反問: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有無憂無慮的假期,過年能輕輕松松,而我們卻要多年如一日地干活?
過年前后正好是學校的寒假,父母對此尤其高興,上山又多了兩個準勞動力!本該在家里做些家務,順便寫寫寒假作業的我們被趕牛一樣趕到大山里,當時感覺我們的父母很過分,就像書本里的“黃世仁”“周扒皮”,甚至還要超過他們。我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創造機會盡快逃離父母、逃離農村,去過一種有節假日、過年能放松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多年以后,在城市里闖蕩的我回到老家,看著漫山遍野、綠意盎然的八角樹、茶樹、杉樹,我終于明白了父母當年的苦衷,對他們的埋怨早已煙消云散。如果沒有他們當年領著我們日曬雨淋、辛勤勞作,哪有今天的這些綠色銀行給我們家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收入呢?看來我的父母雖然沒有什么文化,卻非常有遠見啊!
那時我們去山里勞動,往往是一大早吃幾碗中看不中用、一泡尿就餓的玉米粥或木薯粥,扛上10多斤重的鋤頭和月刮,背著柴刀,拿起鐮刀等工具,與鄉親們浩浩蕩蕩地殺向大山深處,從早忙到晚。不過,到了春節前后,再勤快的人都“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將鋤頭、鐮刀、柴刀收起來準備過年。只有我們一家還是老樣子,照常上山挖土、砍草,開辟新土地,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燒紅薯、芋頭(丟到一堆紅紅的火灰里,十來分鐘就可扒出來剝吃)。種下充滿希望的八角樹、茶樹、杉樹等,別以為就萬事大吉了,還要挑著水桶到小溪里取水、澆灌,至少要持續一兩個月。等到這些小樹苗茁壯成長,我們每年還要為它們除草、施肥,總之是沒完沒了。父母每天帶領我們干到晚上六七點鐘。直到夜幕降臨才收拾東西,各自扛著一捆大小不一的柴火冒著寒冷的山風下山。
從初一到初五,父母基本上不管我們了,我們可以像村里的孩子一樣游戲、打牌、走親戚。只是歡樂時光太短了,初六之后我們又得整裝上陣,開赴大明山。就算是開學了,那很難得的一個星期天,也被無私地奉獻給了大明山。
盡管時隔多年,我們兄妹幾個回想起過年還要上山勞動的往事仍心有余悸,但還是很感謝父母從小就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性格,大家才能有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2017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18年的新年賀詞時,這樣告訴全國人民:把藍圖變為現實,將改革進行到底,無不呼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奮斗精神,無不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習近平主席的話,猶如醍醐灌頂,使我恍然大悟:當年,父母帶著我們以勞動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來,不也是一種獨特的子女教育方式嗎?
沒想到,沒有多少文化、也不曾見過什么世面的父母,卻身體力行,默默地用實際行動,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
作者簡介:陳黎明,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南寧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散見于《三月三》《廣西民族報》《羊城晚報》《南國早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