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小時候,每年臘月十九前后,母親就開始準備包粽子的糯米、綠豆、芝麻、五香粉等食材,并去圩上買回粽葉。
現在,人們一過了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包粽子了。我小時候大人們包粽子都是大年初一那天才包,家家戶戶都是如此。有句話說是“初一包,初二粽(中)”,寓意心想事成,萬事吉祥。
大年初一大清早,母親就開始忙碌了。天剛蒙蒙亮,母親就開始泡糯米,然后把粽葉用溫水燙煮一下,再把粽葉一張一張洗干凈,整齊地碼放好。
吃過早飯,母親把肥豬肉切成長條狀,有成人小手指那樣的大小、長短,切好的豬肉配以鹽、油、醬油、姜末等炒一下備用。
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后,母親就開始包粽子了。母親圍上長圍裙,戴上袖套,坐在小桌旁,把一塊厚厚的布平鋪在腿上,再把粽葉鋪在布條上,一個粽子要用三到四張粽葉。粽葉鋪好,用碗或大粥勺舀上一兩勺糯米,小心地鋪在粽葉上,把糯米攤開攤平,先放上一兩匙羹去皮泡好的綠豆瓣,再放上一條炒制好的豬肉,用一兩匙羹綠豆瓣蓋住豬肉,最后鋪上一層糯米蓋住綠豆瓣。把粽葉從糯米的兩邊往上收,包住糯米,用手抓住,先把粽子的一頭粽葉收好,往下一彎,托住,抓緊。再以差不多同樣的動作,把粽子的另一頭粽葉也收上,往下彎,完全包裹住糯米,再迅速地拿莞草或繩子一圈一圈地把粽子捆牢。這樣一個兩頭低中間高、小山形狀的粽子就包好了。
母親每年都要包兩種粽子。一種叫“手粽”,每只大約用一斤左右糯米,以這種粽子居多。另外包兩個大的,叫“大粽”。大粽一個要用五斤左右的糯米,里面的餡料綠豆、豬肉也相應地多些。大粽寓意“大中頭”,新的一年做事順利,心想事成。手粽是“子”,寓意多子多福,家業興旺。
大約到中午一兩點鐘,所有粽子才包完。母親把包好的粽子盡量整齊緊致地堆進大鍋里,這時父親就把年前準備好的木柴搬到廚房,生火,準備煮粽子。
煮粽子的過程是漫長的。大約從下午一兩點鐘一直到晚上十點甚至十二點。其間還要不時加水,以免水干燒焦粽子。從大鍋里的水沸騰開始,混雜著粽葉和糯米的香味不斷地向四周彌漫、擴散。每家每戶都飄出粽香味,一時間整個村子香氣彌漫……這味道讓人陶醉,讓人饞得口水直流。
天黑后,父親先把粽子全部從大鍋里拿出來,把原先放在中央的粽子往鍋的邊上放,原先放在鍋邊上的粽子放在中間,這樣粽子才熟得均勻。這時候父親會找一個包得較小的粽子,打開來嘗嘗看粽子熟透沒有。每當這時,我總是跟在父親身邊,父親也知道我想吃粽子。不待我開口,就會叫我一起“嘗”粽子。其實這只小粽子最后大部分都進了我的肚子,父親只是象征性地吃幾口。嘗過粽子,父親就知道還要再煮多久。已經“嘗”了粽子的我,帶著滿口的粽子香味,心滿意足睡覺去了。
煮好的粽子軟糯可口,帶著粽葉特有的香味,里邊的餡料也已經爛熟,那塊肥豬肉基本溶進了餡里。正月里家家隔三岔五煮粽子吃,要是哪家吃粽子,遠遠就能聞到飄進空氣里的粽香味,常常饞得愛吃粽子的我直咽口水。
大年初二,家鄉有“搶頭社”的風俗。每次都是母親早早起床,帶上新鮮粽子和宰好煮熟的公雞(尾巴上故意留著一兩根羽毛),拜社公去了。
小時候我們只有過節才有好吃的東西吃。大年初一的粽子成了我念念不忘的美食。整個正月,隔三岔五地,不是把粽子重新加熱煮軟,就是把粽葉去掉,把粽子切成一二厘米厚的片狀煎香了吃。
那兩只大粽,母親把它們掛在墻壁高處,隔十天半個月拿下來加熱一次,防止粽子發霉、變質。二月二龍抬頭那天才是吃大粽的日子。吃完大粽,一年新春種植正式開始。
年后不久,新學期就開始了。有時天氣不好,我就央求母親早上煮粽子給我吃,說是吃粽子耐餓,天下雨,中午我就不用回家了,在學校還能多看書。母親知道我這是借口,但也不點破,給我煮粽子吃??次页燥桇兆哟蛑栢蒙蠈W去的樣子,嗔怪地說一句:“糯米肚?!?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0/05/22/qkimagessayssays202001says20200138-2-l.jpg"/>
粽子年年包,小時候吃粽子主要是解饞、耐餓。那時粽子米多餡料少,簡單。
我參加工作后,生活條件改善了。人們對一年一度的春節粽子做得講究起來。以前豬肉都用肥肉,現在改為五花肉,還加上蝦仁、魷魚等海鮮,綠豆也比以前放得多,幾乎占了粽子的一半。
我結婚后,岳母也經常給我們包粽子吃。岳母包的粽子的口味和我母親包的幾乎一樣,岳母不只是春節才包粽子,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都包粽子。我以為是岳母家與我家過節習俗不一樣,但妻子說,岳母知道我愛吃粽子,特別包的。
現在,我母親和岳母都先后去世了,但是她們包粽子的手藝,我妻子都繼承了下來。
粽子究竟出現在什么時候,我不知道,也沒考證過,但我知道,我們老家的粽子與北方人過年的餃子一樣重要,一樣不可或缺。粽子永遠是我最愛的家鄉味道!
作者簡介:村夫,本名黃樹雄,廣西賓陽縣人。賓陽縣作家協會會員。愛好閱讀寫作,特別鐘情鄉土人文歷史的發掘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