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宏亮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圍繞這個目標,《決定》站在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的高度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設計,深化了對執政黨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公共權力運行規律的認識,為進一步提升權力運行科學性豐富了思想素材、拓寬了理論視野、指明了努力方向。
要著眼于提升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就提升制度科學性作了一系列安排和設計,如加強上級紀委監委對下級紀委監委的領導,這就使權力監督沿著縱向維度向前邁進一步;堅持權責法定,健全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制度,明晰權力邊界,規范工作流程,這就大大減少權力設租尋租的機會和空間,降低關鍵人員在關鍵崗位出問題的概率;建立權力運行可查詢、可追溯的反饋機制,讓權力主體在使用權力時三思而后行,要考慮到權力濫用和異化的后果,促使其在使用權力時謹小慎微、秉公用權。權力使用要經得起歷史、實踐的檢驗。應當說,著眼于提升制度設計的科學性是加強權力監督的顯著特征。
要著眼于凸顯關鍵少數的輻射力,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完善黨內監督體系,重點加強對高級干部、各級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破解對“一把手”監督和同級監督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從嚴治黨,重點是抓好“關鍵少數”。各級領導班子“一把手”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少數”,對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決定》的若干制度設計能不能落到實處,取決于各級黨委(黨組)領導班子和班子“一把手”這個“關鍵少數”,要發揮“關鍵少數”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作用。
要著眼于增強科學制度的執行力,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兩條監督體系:一個是黨內監督體系,即由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體系;另一個是由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審計監督、統計監督等構成的黨外監督體系。但依然存在制度不科學、制度不執行、執行不到位的問題,出現重制度制定、制度建設,輕制度執行、制度落實的現象。如何把科學制度落到實處,最為關鍵的是要靠高素質的人。如何培養高素質的人?一靠教育,二靠監督,三靠問責。對制度落實不力、執行效果不好,特別是搞形式、走過場的,要抓住典型嚴肅追責,讓問責警醒更多干部,促進制度落實,規范權力運行。(作者單位/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