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新
汽車穿過晉陜交界收費站,跨過黃河,進入陜西延安地界后,在望不到邊際的黃土高原的溝壑中一路曲折前行,傍晚7點多,我們縣紀委監委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性教育培訓的一行40人到達了梁家河。
梁家河是一個山村,準確的說是一條山溝,一條平整但并不寬敞的山村道路蜿蜒延伸在溝底,村中一條小河傍著山路迤邐流過,兩邊山上樹木植被郁郁蔥蔥,遠看仿佛是綠絨絨的毯子鋪了上去,給人一種柔軟舒服的感覺。在沿著溝底道路兩邊的平地或山坡上,在樹木的掩映中散落著一處處陜北風情的窯洞小院。
吃罷晚飯,在導游的指引下,沿著一條曲折的上山小路,我們來到一個掛著紅燈籠的院門前,推開兩扇紅色的院門,兩孔嶄新的窯洞呈現在眼前,進得房間,干凈的床鋪,古樸雅致的陳設,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現在正是七月流火的季節,梁家河卻涼爽濕潤,儼然是避暑勝地。大家都不想早早睡覺,稍事休息后,我們幾個便結伴來到村子里的街道上散步。夜幕下靜默的山村,散發出舒緩溫潤的氣息,遠處的蛙鳴此起彼伏,山坡上的人家燈光閃爍,踏著梁家河村的小路,徜徉在幽靜沒有任何干擾的大山里,置身在這個有點神秘的山村,一種想要了解它的沖動油然而生......
一夜無話,第二天我們參觀了知青舊居、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居住過的窯洞、梁家河村史館,一路走來,隨著黨校老師的講解,我們對梁家河的過往、對當年的知青、對梁家河精神,逐漸有了清晰和深刻的了解。
多年以前,這里本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村落,“貧窮”與“落后”是它的代名詞,雖說在公社的所在地,屬于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那種村子,但當時一不通公路,二不通電,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1969年,一幫北京知青的到來,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靜謐。習近平總書記便是這插隊知青中的一員,他在這里生活工作了七年,七年青春激蕩的歲月,讓這本來平靜的山村,變得與眾不同。
剛到梁家河的習近平總書記才是個15歲的孩子,一個在父母的呵護下才從學校出來的孩子,破舊的窯洞,簡陋的食物,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對他來說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在這里他逐漸適應了艱苦的生活環境,在這里他逐漸和群眾打成一片,在這里他和老百姓的感情日益融為一體,在這里他為人民做實事的思想逐漸形成。這里是他揮灑青春汗水、留下青春足跡、度過青春年華的第二故鄉。在這里,他入了團,入了黨,還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七年的知青歲月,他經受了磨難,鍛造了意志,也錘煉出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真摯的為民情懷。
正如他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所言,“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是啊,為人民做實事,這不正是梁家河的初心、習總書記的初心嗎?正是這樣的初心,使他在梁家河度過了艱難的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
為了改變梁家河的貧困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習總書記帶領梁家河村民,建沼氣池、筑淤地壩、打水井、辦鐵業社、開磨坊、開裁縫鋪、開代銷店,現在看來這不算什么,但在當時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需要人拉肩扛、眾志成城、想方設法才能辦到。
來到梁家河,我們清晰地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服務思想形成的脈絡,感受到了一個人民領袖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懷,這是一個共產黨員夢想啟航的地方,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這里扎根并得到弘揚。他從中國的最基層走來,他親身經歷并感受到了最基層人民群眾的疾苦。從這里走出去,他肩負了更大的使命,脫貧攻堅、鄉村提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正是他梁家河初心的延續和升華嗎?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村探望鄉親們時,深情地說:“當年我人走了,可我把心留在了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里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40多年前梁家河見證了他意志的磨練和堅定的信念。今天全中國人民見證了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實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這莊嚴的承諾,有著融入血脈的堅定。
不忘初心為人民,牢記使命再出發。去年是建國70周年,70年前的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使飽經滄桑的祖國站了起來,改革開放使一窮二白的祖國富了起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讓祖國強起來,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務必牢記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