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葦,保文莉,毛健宇
(1)昆明醫科大學康復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云南昆明 650021)
美國人口普查局(The U.S.census bureau,USCB)的預測報告提出,到2050 年全世界將會有16 億老年人,有90 多個國家的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1%,其中39 個國家的老年人口比例將會超過28%[1]。老年人跌倒已成了全球一項棘手的公共問題。據統計,全球每年有約40 萬人死于跌倒,其中60 歲以上老年人因跌倒而死亡的人數就占了50%以上[2]。在我國,因“跌倒”而造成死亡的排在了意外死亡原因的第4 位,而在65 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卻占到了首位。眾所周知,個體衰老是不可逆轉的自然現象,不論是機體的新陳代謝,或者身體各內臟器官的功能都有減慢和衰退的表現,特別是在肌肉的力量,身體的平衡、柔初性及移動能力幾方面表現特別突出[3]。另外,老年人還多伴有骨質疏松及軟組織的退行性變化。所以當老年人跌倒后,除了會導致意外死亡外,并多有骨折的情況發生,這些都將使老年飽受殘疾或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的折磨。當然老年人在跌倒后所產生的恐懼心理,也是長期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4]。這就提醒筆者應當重視老年群體,把如何改善中老年人跌倒風險效果的研究,提升老年人生活與生命質量這一課題列入重要研究的議程。
太極柔力球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汲取中國武術文化元素,并結合了西方球類技、戰術特點的運動項目[5]。經研究表明,長期堅持太極柔力球運動可以使頸、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發展,也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及發展多向思維都具有良好的鍛煉作用。因其飽含濃濃的中國文化,符合中國人的鍛煉性情,太極柔力球也是深受我國老年人喜愛并開展普及的運動項目。本文通過探討太極柔力球鍛煉對改善老年女性跌倒風險的效果研究,為老年女性進行科學身體鍛煉提供指導。
無太極柔力球鍛煉經驗身體健康的20 名55~65 歲中老年女性。
1.2.1 實驗方法 由專項教師負責教授課程和組織練習,以完整的太極柔力球動作套路進行鍛煉。每周安排3 次訓練,每次練習時間60~90 分,實驗期限為1 a,運動強度為最大心率的60%~80%,靶心率為90~120 次/min。
1.2.2 實驗主要測試指標、測試儀器與測試方法身體成分測試指標:體重、體脂肪、BMI、體脂百分數、軀干肌肉量以及雙下肢肌肉量。使用Inbody520 人體成分分析儀對受試者進行測試,并記錄結果。
身體素質測試指標:坐位體前屈、反應時、30 s坐起、閉眼單腳站立、動態平衡能力、八點星狀伸展平衡(Eight point stellate extension balance test,SEBT)和下肢肌力。
坐位體前屈、30 s 坐起、反應時及閉眼單腳站立實驗數據均采用健民牌GSCM-Ⅲ成人體質IC 卡測試系統進行測定。
動態平衡能力測試:采用法國Imoove 非線性動態平衡測試系統,用一級測評模式進行測試。每名受試者連續測試2 次,間隔10 min,以最好的一次成績作為最終測試結果并記錄。
SEBT 測試:采用美國多項功能性測試圓盤儀進行測試。每只腳每個方向測試2 次,1 只腳測試完成后,中間間隔5 min,再進行另外1 只腳的測試,以最好的1 次成績作為最終測試結果并記錄。
下肢肌力測試:采用德國ISOforce 等速肌力測試訓練系統,對受試者膝、踝關節屈、伸位時,下肢肌肉的力量進行測試。并選取膝、踝關節在低速(60°/s)和中高速(120°/s)的角速度下的峰力矩和平均功率為測試數據。每只腳每個角速度連續測試2 組,每組全力屈伸5 次,組間測試間隔為3 min,以最好的1 次成績作為最終測試結果并記錄。
運用SPSS 和Excel 2010 2 種統計程序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實驗的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格式()表示,樣本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比較運動前后差異性,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太極柔力球運動處方鍛煉前、后受試者體重、體脂肪、BMI 及體脂百分數的各項指標均比實驗前有顯著的下降(P <0.01)。另外,身體的軀干肌肉量和下肢肌肉量比實驗前有顯著的增加(P <0.01)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結果表明,太極柔力球運動對中老年女性身體成分能有效改善,見表1。
實施太極柔力球運動處方鍛煉前、后受試者反應時縮短(P <0.01),坐位體前屈距離變長(P <0.01),閉眼單腳站立時間增加(P <0.01),30 s 坐起次數增加(P <0.01),動態平衡評分提高(P <0.01),以上所有數據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結果表明,太極柔力球運動能促進中老年女性各項身體素質的提高,見表2。
實施太極柔力球運動處方鍛煉前、后受試者膝關節屈肌和伸肌以及踝關節的背屈肌和跖屈肌在不同的角速度下的峰力矩均比運動前有顯著的提高(P <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太極柔力球運動能提高中老年女性膝關節、踝關節在屈、伸位時,不同角速度的峰力矩,見表3、表4。
實施太極柔力球運動處方鍛煉前、后受試者膝關節屈肌和伸肌以及踝關節的背屈肌和跖屈肌在不同的角速度下的平均功率均較鍛煉前顯著提高(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太極柔力球運動能提高中老年女性膝關節、踝關節在屈、伸位時,不同角速度的平均功率,見表5、表6。
實施太極柔力球運動處方鍛煉前、后受試者SEBT 測試左、右腿在8 個方向上均較鍛煉前顯著提高(P <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太極柔力球運動能使中老年女性的動態姿勢控制能力增強,見表7。
表1 運動前后受試者身體成分的變化[n=20,()]Tab.1 Change of body composition index of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n=20,()]

表1 運動前后受試者身體成分的變化[n=20,()]Tab.1 Change of body composition index of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n=20,()]
與鍛煉前比較,**P <0.01。
表2 運動前后受試者身體素質的變化[n=20,()]Tab.2 Changes of physical fitness indexes of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n=20,()]

表2 運動前后受試者身體素質的變化[n=20,()]Tab.2 Changes of physical fitness indexes of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n=20,()]
與鍛煉前比較,**P <0.01。
表3 運動前后受試者膝關節不同角度峰力矩的變化[(),Nm]Tab.3 Change of peak moment of knee joints at different angle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Nm]

表3 運動前后受試者膝關節不同角度峰力矩的變化[(),Nm]Tab.3 Change of peak moment of knee joints at different angle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Nm]
與鍛煉前比較,**P <0.01。
表4 運動前后受試者踝關節不同角度峰力矩的變化()Tab.4 Changes of peak moments at different angles of ankle joint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表4 運動前后受試者踝關節不同角度峰力矩的變化()Tab.4 Changes of peak moments at different angles of ankle joint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與鍛煉前比較,**P <0.01。
表5 運動前后受試者膝關節不同角度平均功率的變化[(),W]Tab.5 Changes of average power of knee joints at different angle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W]

表5 運動前后受試者膝關節不同角度平均功率的變化[(),W]Tab.5 Changes of average power of knee joints at different angle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W]
與鍛煉前比較,**P <0.01。
表6 運動前后受試者踝關節不同角度平均功率的變化[(),W]Tab.6 Change of average power of ankle joints at different angle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W]

表6 運動前后受試者踝關節不同角度平均功率的變化[(),W]Tab.6 Change of average power of ankle joints at different angles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W]
與鍛煉前比較,**P <0.01。
表7 運動前后SEBT 的變化[(),cm]Tab.7 Changes of SEBT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cm]

表7 運動前后SEBT 的變化[(),cm]Tab.7 Changes of SEBT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cm]
與鍛煉前比較,**P <0.01。
本研究在進行實踐調研與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選取了比較適合中老年女性鍛煉的太極柔力球技術動作編制成了成套動作。在進行練習時,使受試者的最大心率維持在60%~80%,靶心率控制在90~120 b/min。實驗結果證明,因受試者的適應情況較好,為期1a 的太極柔力球運動對改善中老年女性的身體成分和身體素質均具有顯著效果,能有效降低中老女性跌倒風險。
通過1 a 的太極柔力球練習,受試者的體重、BMI、體脂肪、體脂百分比、軀干肌肉量和雙下肢肌肉量都有顯著變化。因太極柔力球運動中的基本動作,多由馬步、弓步、單腿旋轉及單雙腿重心移動等下肢動作組成,其中一些動作還有髖部的配合,長期鍛煉不僅增加了軀干和下肢肌肉量,也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強,同時也就降低了身體脂肪含量和體脂百分比,使身體成分分布更均衡合理,有效提高中老年女性的運動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跌倒風險[6]。
3.3.1 太極柔力球運動對中老年女性柔韌性的影響 通過1 a 的太極柔力球練習,受試者坐位體前屈數值有顯著變化。在太極柔力球練習時,人體的運動路線多以弧形為主,上肢又多以正反方向交替進行,下肢動作由各關節配合完成,同時腰部的旋轉又帶動了人體四肢關節的進一步運動,使各關節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扭轉并全方位的拉伸了肌肉,最終使身體的柔韌性有了顯著的提高。許多研究表明,柔韌性的提高,能促進身體的伸展能力和靈活性的提高,同時能帶動其他身體素質例如力量、速度、協調性的發展,因此太極拳柔力球運動能有效提高中老年女性的柔韌性,降低了中老年女性跌倒的風險。
3.3.2 太極柔力球運動對中老年女性反應速度的影響 通過1 a 的太極柔力球練習,受試者的反應時有非常顯著變化。在進行太極柔力球練習時,要求身體運動以腰胯為軸,四肢協同配合,周身上下同時運動,動作銜接連貫流暢。經過長期練習,使人體的大腦皮層在運動時處于一種適度的緊張狀態,能有效刺激人體的各感官系統和神經系統。因此太極拳柔力球運動能有效提高中老年女性的反應速度,降低了中老年女性跌倒的風險。
3.3.3 太極柔力球鍛煉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的影響 通過1 a 的太極柔力球練習,受試者30 s坐起有顯著變化。研究表明,30 s 坐起次數與下肢伸肌群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肌肉爆發力以及髖關節、膝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具有相關性,已經成為評價老年人下肢肌力的一個指標[7]。通過等速肌力測試系統的測試,受試者膝、踝關節屈、伸位的肌肉力量,即峰力矩和平均功率測試結果均發生了顯著變化。
太極柔力球動作以下肢鍛煉為主,且動作多以馬步半蹲,虛步半蹲為主,能很好地鍛煉下肢肌肉力量,實驗結果也表明,通過太極柔力球運動,增強了下肢肌肉群、膝關節、踝關節的力量,也就增加了膝關節、踝關節的穩定性,從而降低了中老年女性跌倒的風險。
3.3.4 太極柔力球鍛煉對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響 通過1a 的太極柔力球練習,受試者閉眼單腳站立時間大幅度增長,靜態平衡能力均較運動前有顯著性變化。另外,通過非線性動態平衡測試系統和SEBT 對單腿支撐條件下的動態平衡能力測試后,受試者的動態平衡能力和動態姿勢控制能力較運動前有顯著性變化。
在太極柔力球套路中獨立平衡動作較多,在人體重心的虛實變換中,使下肢及全身的平衡能力得到了深度開發,有效的提高了受試者的靜、動態平衡能力[8]。另外,由于太極柔力球運動中多數動作為緩慢的勻速的閉鏈動作,通過對肌肉長期的刺激,使受試者對肢體動態姿勢的控制能力有明顯改善,從而也就降低了中老年女性跌倒的風險。
太極柔力球運動可以使中老年女性得身體成分分布更均衡,可以使中老年女性身體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可以讓中老年女性的運動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降低了中老年女性的跌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