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鋒
在前所未遇的新冠疫情面前,中日韓三國緊緊站到了一起,相互捐贈防疫物品的場景和傳送著深情的詩句,展現著三國鄰里之間歷史悠久的文化淵源和守望相助的共同命運。日前,三國外長還舉行視頻會議,就抗疫中開展藥物、疫苗研發等相關合作達成了一致意見。這體現了三國在重大挑戰面前團結協作、共克時艱的堅定決心,展示了攜手戰勝疫情的積極意愿。
疫情肆虐不分邊界,這是三國共同的挑戰,需要密切合作。3月13日中韓兩國政府成立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合作機制,是國際合作抗疫的重要一步。筆者認為,日本也應盡早與中韓一起共同構建合作抗疫東亞模式。
首先,東亞模式體現了國與國之間的人性關懷互助。疫情先后在中日韓暴發,三國政府和社會都相互表達了互助的意愿和行動。尤其是民間自發的相互捐助,讓三國民眾都感受到疫情災難面前人性的溫暖。這與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和歐亞大陸西端歐洲有明顯不同。歐洲疫情稍有風吹草動,美國就突然宣布對歐洲禁航,引起歐洲盟國強烈不滿。與此同時,歐盟內部各國患難之中不僅自顧自,還要禁止防疫物品出口,截流鄰國迫切需要的物資。
其次,東亞模式重在對生命的尊重,為拯救生命全力以赴。疫情就是命令,中國舉全國之力在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內遏制住了來勢兇猛的疫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分區分級抗疫復工“兩手抓”,每一項措施都體現著對民眾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關切。疫情就是戰爭,韓國宣布全國進入戰時狀態,全國新增病例近日穩定下降,提供了不封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辦法。查病源、防擴散、重檢測,韓國一天最高檢測數量高達8萬人,每一步都緊緊地關聯著人的生命安危。值得提及的是,中韓兩國都投入高科技防疫抗疫,全力做到不漏一個疑似病例。相比之下,在當前疫情嚴重的歐洲,一些熱播電視節目已在坦然討論醫療能力不足,要把優先的資源給“有價值活下來的人”,那些年老體弱的就看自己的造化了。這與之前被熱炒的“集體免疫”不謀而合,透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氣息。因此,東方模式是在集體抗疫中救助個體的生命,生命是活著的終極關懷。
第三,東亞模式凸顯這一地區與世界息息相關的共同命運和責任。中日韓分別是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十一大經濟體(2018年統計),占全球經濟總量約近1/4,是全球經濟政治格局中重要的區域。這也意味著東亞地區對全球經濟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也是全球人員與貨物流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東亞與全球的經濟命運密切關聯,世界好,三國都受益。反之亦然。
疫情給人類帶來的危機不僅是已經造成的損失,還在于人們由此而對未來的不可知,沒人能知道未來疫情會引起哪些更多的連鎖災害,會不會最終由全球大流行演變成全球大災難。可以看得出,當前的世界正處于恐慌中,由恐懼造成的損失可能遠遠大于病毒本身造成的災害。傳統上以為生產鏈長可以分散風險,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但當風險無處不在時,就意味著生產鏈越長風險就越多。這需要東亞各國系統梳理和反思,未來把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重新進行布局,為此而構建區域防疫合作體系,可能是各國必須面對的議題。
東亞地區的新冠肺炎病例持續減少,有望在全球最早走出疫情。東亞模式的國家間抗疫合作并非強調比歐洲或其他地區的抗疫合作更好,而是為了向世界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為全球抗疫做出貢獻,為全球恢復發展帶來信心。構建東亞各國各方聯合防疫合作機制是基礎,也很迫切?!?/p>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環球時報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