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號稱“中國第一網絡文學平臺”,旗下擁有近810萬作者、1220萬部作品的閱文集團,近日被曝光市值縮水2/3,付費閱讀業務觸及天花板,再次引發輿論對網絡文學泡沫破裂危機苗頭已現的討論。
研究機構比達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市場研究報告》,2019年國內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4.6億人,市場規模達到204.8億元。極高的曝光率在為網絡文學吸引來廣泛關注同時,也令社會普遍突出網絡文學的“網絡”屬性,制造網絡文學和傳統純文學二元對立的迷思。網絡文學4.6億用戶規模、1400余萬名作者、超1600萬種作品依然無法掩蓋其在原生性、獨特性與原創性上的先天不足。
誠然,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傳統純文學的創作、傳播與大眾接受程度江河日下的現實語境下,網絡文學的爆炸式發展,在極大地擴充、拓展我國當代文學版圖和格局的同時,也鮮活地體現出當代文學多樣性、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但也正是由于網絡文學作為泛娛樂生產鏈條上的初級生產要素屬性,令其不可避免地被近十年來不斷涌入文化產業的金融資本所裹挾。由于我國網絡文學的海量特
征,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等諸多問題,加之大量IP被改編為以網絡劇、古裝劇為代表的影視劇,以至于公眾對網絡文學、網絡劇的主要印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集中在宮斗、玄幻、穿越等狹窄的題材區間內,在其發展的高潮階段所伴生的污名化問題也正是源于此。在網絡文學內部,除了宮斗、玄幻之外,懸疑、恐怖等題材和特定類型因為點擊率優勢,同樣造成了大范圍的同質化現象。
上述問題深刻地折射出網絡文學發展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一方面,改革開放初期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在進入第五個10年時,正在發生歷史性翻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僅是網絡文學領域,在整個網絡文藝乃至整個文化產業領域,都將和其他行業一樣,進入到長期高速增長之后的平臺周期;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農村網民持續增加,他們在新一輪城鎮化進程中,開始成為網絡文學的新增量、新讀者,這無疑對我國網絡文學的生產、傳播機制提出了新挑戰。
移動互聯網的媒介杠桿效應,一步步將我國廣闊的縣級市和農村地區的鄉鎮居民拉升到主流文化視域內的各個舞臺,我們必須直面這一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未曾處理過的文化經驗。我國網絡文學行業,也必須在三、四線城市“包圍”一、二線城市,通俗文學“包圍”傳統純文學的現實之上,打破網絡與紙媒二元對立的媒介迷思,調整自身的題材結構,進一步突破城鄉二元格局,走進我國文化經驗的腹地,探索“新時代”的文化縱深。如果我國的網絡文學行業能真正實現去泡沫、去浮躁,打破“網絡”的媒介迷思,完善類型供給,調整題材結構,走進我國當代通俗類型文藝實踐的縱深,那么不僅更多優秀作品指日可待,當代的中國經驗也勢必將更好地走向世界舞臺。▲
(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