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學友
西貝莜面村是一家中式連鎖正餐企業,在全國64個城市擁有366家門店,員工22000人。復工復產以來,截止到22日下午3點,西貝全國共有324家正常營業門店(其中11家無外賣業務,313家堂食外賣全開),22家只開外賣門店,20家閉店。復營業率為88.5%。
西貝門店所在的全國商場,除了湖北湖南的16家商場外,其余已經全部開業。商場開業率達到95.6%。
西貝全國合作供應商389家,蔬菜類供應商,除湖北外全部復工,復工率100%。其他加工品類的復工率在60%至80%。
從上述三項指標來看,供應端已逐漸恢復秩序。但需求端形勢依舊嚴峻。以22日為例,全國門店客流僅6.7萬,同比下降74.1%。注意,這是全國64個一二線城市的總體數據。
“不開業愁死,開了業虧死”,成為餐飲人普遍擔憂。工資、水電、房租、社保、原料、物流、住宿等固定成本基本不變。對于重度依賴現金流運轉的餐飲業來說,一出一進,嚴重失衡,無錢周轉成為當下主要的焦慮。
為什么人們不去餐廳吃飯?出于自身和家庭的安全考慮,對于疫情控制的不確定性擔憂,沒有看到明確的提振消費信心的信號釋放,加上一些地方多項控制外出就餐的限制指引政策。比如一些地方,要求兩人同行,不允許坐在一桌,必須分開兩桌就餐。再比如一些地方出臺了接待顧客要求每人必須達到幾平方米的規定,限定消費人數,使得門店的客流被政策性限制在正常接待量的30%-40%。
能相約吃飯的,除了家人就是同事,本就已經在做好防護的條件下,朝夕相處,何必再強行要求這樣隔離?做好測量體溫和個人衛生防護的同時,相信每個人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把同桌吃飯的權利和美好,逐漸還給消費者,可能是下一步提振消費信心和預期的重要舉措。
筆者認為,推動消費回升的關鍵在于推崇和配合企業家精神與創造性,掃清業務轉換間的政策堵塞點、尊重消費者及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負擔。
市場的基本特征是不均衡和動態的。企業家精神和商業創造性,是市場的原生驅動力。疫情改變了餐飲市場的均衡狀態,盈利的機會點發生轉移,企業家出于逐利警覺和套利本能,會立刻開始調整內部業務戰略和方向。疫情開始后,西貝內部的業務核心馬上轉移到線上和外賣。多家餐飲企業,因為春節期間囤積的蔬菜和食材,也開始通過社區商業、小程序和微信群等方式,消化庫存,爭取一些資金回流。
早在1月29日,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就成立了餐飲業監測保供的工作群,并很快根據企業困境,出臺了一系列稅費減、免、緩的優惠政策,切實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負擔。接下來,在稅費方面,我們希望逐步退增值稅存量留抵,以集團為單位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增值稅匯總繳納,放寬延期納稅政策,允許現代服務業疫情期間享受增值稅免稅優惠,獨立申報的門店可以享受企業所得稅小微企業優惠等措施,從而減輕餐飲行業稅負。
當然,消費信心的恢復,絕非一日之功。疫情防控,依然是社會的主旋律。做好防護,出門上班,進餐廳吃飯,恢復生活的常態,也在慢慢成為群體共識。讓這些來得更快一些吧!▲
(作者是內蒙古西貝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環球時報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