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蒼
不僅是白銀案、南師大案,被網友不斷提起的南大碎尸案、清華朱令案等,都承載著人心的呼喚、正義的期盼。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從不缺席。一樁28年前的命案告破,給抗擊疫情的國人帶來陽光必將照亮陰霾的慰藉 :1992年3月24日,原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一起殘忍殺害在校女學生林某的案件,在2020年2月23日取得重大破案線索,犯罪嫌疑人當日凌晨落網。
韓國電視劇《信號》曾設計一個超時空傳遞信息的對講機,用現代的心理側寫、數據分析等技術,偵破過去即將達到訴訟時效的案件。雖是想象,但讓人感受到,技術進步讓罪惡更加難逃法眼。和白銀連環殺人案類似,南醫大案的告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度應用最新刑事技術”。大數據的積累、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基因技術的完善等,讓很多懸案有了被偵破的可能,也讓受害人和家屬在痛苦中看到希望。
當然,技術只是一方面,那些不忍、同情和責任之心,才是推動案件水落石出的力量。即便從警方的簡短通告中,也能感受到幾代刑偵人在28年中的鍥而不舍。曾參與該案偵查工作的葉寧在一篇《難以釋懷》的舊文中說 :“也許直到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我的兄弟們給冤魂一個交代,為冤魂輕輕合上睜著的眼睛。這個時候,對于像我和我大案隊的兄弟們,這些曾經把案子與個人生涯聯系起來的人,才能真正釋懷。”
一個舊案的告破意味著正義的陽光又照進了一個暗角。有辦案刑警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死者父母在雨中互相攙扶的身影。父親抱憾離世未能看到這一幕,但想必每年3月都來南京燒紙祭奠的母親,內心總該釋放部分情緒了。我們無法了解被害者曾經的人生和夢想,也無法感受至親暗夜里濡染枕席的淚水,但總能相信,遲來的正義強過他們無助地看著兇手逍遙法外。
這些有著重大影響的懸案,涉及人類心靈中最黑暗、最殘忍的角落,無不觸碰著公眾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經。公眾不僅關注著懸案的曲折與離奇,更在關注善如何戰勝惡、光明如何戰勝黑暗,用以證成惡有惡報、天道輪回的樸素信念。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起了一個社會的價值,照亮了人類的文明之光。
“如果不去試著找出答案、試著去預防,就難以減少類似事件。”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追尋一件無差別殺人案為何發生的律師如此自述。認識黑暗,是為了獲得光明 ;了解變態殺手的心理和人性泯滅過程,也是對我們良心與自身行為的追問。正如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所說 :我是在研究惡,卻發現了善的路徑。多角度研究犯罪問題,才能完整并準確地認識犯罪現象,及時調整社會政策和社會關系,建立一個整體和諧的犯罪防控體系。
28年,336個月,1萬多天……陽光終于照進暗角。不僅是白銀案、南師大案,被網友不斷提起的南大碎尸案、清華朱令案等,都承載著人心的呼喚、正義的期盼。即便受制于各種條件,少數案件難免破不了,但去偵破、去解決、去告慰每個冤魂的努力不能放棄。陽光普照、陰霾消散,那一天總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