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鐸鐸
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人們第一時間想到了2003年的非典。從目前來看,本次疫情從深度和廣度上已遠超當年。與當年相比,當前也有更多不利因素:第一,全球經濟前景晦暗不明,外貿形勢惡化 ;第二,經濟周期處于收縮階段,防風險壓力較大 ;第三,服務業占比上升,經濟對疫情沖擊更為敏感;第四,區域聯系增強,容易造成“連鎖反應”;第五,疫情暴發正值春節前后,防控和復工難度加倍。
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顯而易見。首先是服務業,眾多餐飲、酒店、旅游、影視、娛樂企業,在春節這個傳統旺季顆粒無收,有的甚至面臨滅頂之災。其次,工業和農業受到影響。防疫措施限制了交通和人員流動,產業鏈上下游存在的擴散效應,使相關產業一損俱損。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中國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同時,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疫情也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多新機遇。
首先,基建和制造業在抗“疫”中迅速提供相關設施和物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工業實力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疫后恢復期,無論是政策面還是市場面,相關產業和行業都將迎來利好。
其次,網絡購物、在線教育和遠程辦公等新經濟、新業態,極大便利了人們疫情期間的工作和生活。換個角度看,疫情也未嘗不是為這個產業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場景,甚至極有可能影響其發展路徑和速度。那些在正常時期區分度不大的企業,在特殊時期高下立現,加快了優勝劣汰。
新經濟、新業態發揮的作用甚至已超經濟本身。信息的發布、獲取和交流更便利,使得社會動員和穩定預期的成本大大降低。居家的人在線上解決工作生活需求,緩解了不便和恐慌情緒。每日的疫情動態和流言澄清,第一時間傳到全國,團結了社會力量,增強了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心。
再次,中國的治理能力得到提升。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對疫情無疑是對國家治理的一次大考。既有一些官員在“大考”中被撤換,也有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擔當的公職人員脫穎而出。這些公職人員也在特殊時期高下立現,加快了優勝劣汰,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
在經濟治理上,中央和地方政府迅速出臺了一系列金融和稅收優惠政策,紓困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這為在去杠桿中受到沖擊、疫情中雪上加霜的很多企業,特別是服務業企業鎮痛止血。
值得欣慰的是,本次疫情是典型的短期沖擊,對經濟的整體影響尚屬溫和。根據各方預測,疫情對全年經濟增長的影響為0.5%,對一季度的影響為2%—3%。因此,今年經濟增長可能在5.5%左右,一季度經濟增長可能在3%—4%。
具體到行業和企業,疫情的影響會更深遠。首先,疫后恢復最快的一般是基建和制造業。借助政府更加積極的逆周期調控和產業政策,嗅覺敏銳的企業,將搶占更多先機。其次,服務業情況則較為復雜。以影視和舊零售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將花更多時間“回血”,而以短視頻和新零售為代表的新業態會延續疫情中的迅猛勢頭。總之,行業內部會在恢復期加劇內部調整,重新洗牌。
危機往往孕育著希望。說到底,優勝劣汰雖然殘酷,但對市場是有益處的。疫情對中國所有企業和企業家都是一次成長的洗禮,經此一“疫”,中國企業家越挫越勇的品質將會進一步升華。只要能挺過去,他們就將以更堅韌、更成熟、更具競爭力的面貌,重新涌入世界經濟的大潮。
特殊時期更要擁抱改革。疫情讓一些固有的體制桎梏和利益結構出現松動,為克服阻力、凝聚共識提供了絕佳契機,此時正是推動相關政策難得的時間窗口。所以,就讓我們順勢而為,推動經濟改革和重大經濟政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