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胭鑭 陳邦攀
摘要:
近年來,虛假訴訟呈現出多發趨勢,不僅侵犯了相關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擾亂了審判執行程序,浪費了大量司法資源,損害了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虛假訴訟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社會誠信的缺失、民事證據審查存在漏洞、違法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甄別和規制的滯后、相關部門銜接不暢、打擊不力。所以需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預防機制,完善對民事證據的審查力度,加大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建立相關政法單位的聯合懲戒機制,以加強對虛假訴訟犯罪的打擊力度。
關鍵詞:虛假訴訟;社會誠信;證據審查
一、案例聚焦
2017年4月20日,鮑某向葛某出借5000元,口頭約定利息為100元一天,并讓葛某出具了借款金額為10000元的借條,由蔣某在借條上簽字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借條上未載明利息。借款后,葛某支付利息2100元,并于2017年10月歸還借款本金5000元。
2017年6月5日,鮑某明知葛某已償還借款,仍以葛某出具的10000元借條為憑證,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葛某償還借款本金10000元及利息,以及由蔣某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法院受理案件后,葛某和蔣某經法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法院經缺席審理后判決葛某在該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鮑某借款10000元并支付相應利息,由蔣某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該判決生效后,鮑某于2018年1月12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因葛某未申報財產,被強制執行拘留15日。
2018年6月14日,被告人鮑某被抓獲到案。
此后,檢察院向法院提出再審該民事訴訟的檢察建議。法院在再審過程中,鮑某申請撤回原審起訴,法院遂作出準許鮑某撤回起訴的裁定。
2019年2月21日,法院以上述事實和理由認定被告人鮑某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其行為已構成虛假訴訟罪,判處被告人鮑某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
虛假訴訟犯罪不僅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利益,而且嚴重損害了司法的權威性和公平正義理念,擾亂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浪費了司法資源,對法律的尊嚴發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虛假訴訟產生的原因
1、社會誠信的缺失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嚴重缺失,個人利益的實現已成為許多人價值取舍的唯一標準,部分公民的價值觀、利益觀發生嚴重的扭曲,虛假訴訟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
2、民事證據審查存在漏洞
在法院立案階段,自2015年全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以來,法院在立案階段僅對證據進行形式審查,大量可能存在虛假訴訟的案件輕松躲過立案審查。在法院審理階段,由于我國秉持當事人主義為中心,法院不會主動審查各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和爭議的事實的真實性,對當事人基于自認的自主處分行為,只要不違背公序良俗原則法院一般都會予以認定,這給虛假訴訟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另外,由于調解率、結案率、上訴率是考核法官的重要指標,法官為了提高結案率、調解率,降低上訴率,主觀上更傾向于調解。同時,由于法院“案多人少”的現實壓力,在繁重的辦案壓力和嚴格的審限制約下,法官即使發現案件可能涉及虛假訴訟,通常也選擇駁回訴訟請求了結,而對虛假訴訟的事實不予認定。
3、違法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
雖然我國已將虛假訴訟入刑,但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出于“慎刑”的考慮,通常只對虛假訴訟者進行警告、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才處以司法拘留,在2019年以前,法院移送公安機關進行刑事偵查的為數極少。虛假訴訟的法律風險和違法成本遠遠小于其可能獲得的利益。2019年以來浙江省法院為響應“質量建設年”活動要求,才普遍加大了移送公安機關的力度。但是,目前對虛假訴訟行為人的懲處方式、途徑和力度仍不足以抵御虛假訴訟可能獲得的巨大利益所帶來的誘惑。
4、甄別和規制的滯后性
虛假訴訟本身就具有隱蔽性的特征,又加上法官沒有甄別虛假訴訟的輔助系統,無法快速了解同一訴訟當事人在其他法院或者其他案件的審理情況,對其甄別和規制往往存在滯后性,一個虛假訴訟行為往往跨越一審、二審、強制執行、再審等多個訴訟程序才能被發現,再審成為確認虛假訴訟的主要程序,檢察監督成為啟動再審進而確認虛假訴訟的主要途徑,案外人的申訴和申請再審成為發現虛假訴訟的主要線索。由于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是一種事后的監督,并且只有在當事人申訴的情況下才能啟動監督程序,這種監督方式存在事后性和局限性,使得大量的虛假訴訟行為游離于檢察機關的監督范圍之外。
5、公、檢、法各部門銜接不暢,打擊不力。
目前浙江法院以涉嫌虛假訴訟移送公安偵查的案件數量已大幅上升,但僅有10.4%左右的案件以虛假訴訟罪立案并追究刑責。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虛假訴訟罪作為一個新罪名,其構成要件、立案標準,以及各自的職責、移送流程等沒有明確詳細的規定,公、檢、法各部門標準不一、銜接不暢,從而導致打擊不力。
三、防范和打擊虛假訴訟的對策建議
1、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預防機制
積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大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培養力度,促使廣大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通過向社會公開發布虛假訴訟典型案例等形式,教育和震懾相結合,從而減少虛假訴訟行為。在法院立案階段即明確告知相關當事人虛假訴訟的法律后果,在審理過程中讓當事人和相關訴訟參加人簽署誠信保證書,建立當事人和相關訴訟參加人的宣誓制度。將虛假訴訟行為納入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虛假訴訟失信人名單制度。將虛假訴訟行為人列入虛假訴訟失信人名單,逐步開展與現有相關信息平臺和社會信用體系的接軌和信息共享,并且將相關數據嵌入審判、執行管理系統,在立審執環節自動表識虛假訴訟人員信息,提高法官對虛假訴訟的識別能力。
2、完善對民事證據的審查力度
對于不符合常理的自認,以及起訴所依據的事實、理由、標的額與自身經濟狀況不符,或者雙方當事人之間有親屬、朋友等特殊身份關系、關聯企業等共同利益關系的,要做進一步查明,慎重認定。對雙方主動達成調解協議并申請人民法院出具調解書的案件,以及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案件,應當結合案件基礎事實,注重審查調解協議是否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加大公開審判力度,增加案件審理的透明度,對于與案件處理結果可能存在利害關系的,可適當依職權通知其參加訴訟,審慎使用公告送達,增強庭審的對抗性。法院應及時組織干警學習了解中央和地方各項經濟社會政策,充分預判有可能在司法領域反映出來的虛假訴訟案件類型,也可以采取典型案例分析、審判業務交流、庭審觀摩等多種形式,提高法官甄別虛假訴訟的能力。
3、加大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從嚴懲處虛假訴訟犯罪的組織、策劃、指揮者、首要分子、重要成員及其他主犯,完善涉案財務處理機制,全面調查虛假訴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產情況,充分利用資格刑、財產刑等手段從嚴進行打擊。建立定向抄送機制,將虛假訴訟失信人名單同步抄送發改局、人民銀行等征信管理機構;虛假訴訟失信人系企業的,抄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系黨員干部的,抄送紀委監察委、組織部門;系律師、法律工作者的,抄送司法局,由此提高虛假行為參與人的違法成本。
4、建立相關政法單位的聯合懲戒機制
公、檢、法等部門應加強部門間的溝通交流,構建民事審判和刑事立案有效銜接的聯合懲戒機制,明確虛假訴訟犯罪的構成要件、立案標準,規范案件移送流程,明確公、檢、法職責及移送辦理期限,形成共同打擊虛假訴訟犯罪的合力。寧波中院就會同檢察院、公安局出臺了 《關于加強打擊虛假訴訟等犯罪的若干意見(試行)》,首先明確了虛假訴訟犯罪的構成要件,細化了捏造債權債務關系和以物抵債等十種“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方式,明確了嚴重干擾正常司法活動或者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以及情節嚴重的情形;其次規范移送流程,規定公安機關收到法院、檢察院移送的涉嫌虛假訴訟犯罪材料后,應在30日內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決定,決定不予立案的,在3日內移送機關書面反饋理由;法院認為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未立案的,可提請檢察立案監督;檢察院在7日內進行審查,認為符合應當立案而未立案的,要求公安機關作出說明。通過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和移送辦理期限,大大提高了打擊犯罪的效率和力度,其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作者單位: 天臺法院刑庭,浙江 天臺 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