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黑龍江省綏濱縣綏東鎮開展了稻田培育鯽魚魚種試驗,鯽單產6.2㎏/畝,水稻單產平均單產566㎏/畝,水稻增產2.5%,純增效益94.2元/畝。
關鍵詞:稻田;稻魚共作;鯽;魚種
稻魚共作模式是黑龍江省綏濱縣主要推廣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以鯉魚為主要養殖品種,但鯉魚市場價格低,影響了種養效益。研發市場價格高的魚類作為稻魚共作模式的養殖對象是提高種養效益的有效途徑[1]。孔令杰等(2020)選擇經濟價值高的柳根魚作為稻田養殖試驗對象,取得了較好效果[2]。鯽魚是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名優魚類,不僅市場銷售價格遠高于鯉魚,而且適應淺水環境。2020年,選擇鯽魚為作為稻魚共作模式的養殖對象,開展了利用稻田培育鯽魚魚種的試驗,采用的是傳統的平板式,不投喂的養殖模式,旨在為稻鯽共作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
1 材料方法
1.1 田塊選擇
地點選擇在綏濱縣綏東鎮興安電灌站,稻田面積120畝,還有一處越冬池,面積16畝,水源為松花江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溫度適宜,能夠滿足稻漁綜合種養的需要,適合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田塊選擇了60畝,共6口連片的廢棄的魚池,每個池塘面積都是10畝,地勢平坦,傾斜度低,保水力好,這些魚池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年久失修,淤積嚴重,已不適合開展漁業生產。鑒于該地已經種植水稻多年,利用原有池梗稍加修整,即可滿足稻田綜合種養的需要,且每個田塊都能實現單排單注。
1.2 田間工程
為保障稻田養魚計劃的順利實施,做到池梗不坍塌,水大不漫梗,不跑魚,春整地時,對地塊原有池梗進行了加高加固進一步整修,由于該地塊緊靠松花江堤,地勢較低洼,豐水時,地下水位上升,容易造成稻田水位太高漫梗跑魚,為了避免該情況的發生,把稻田內埂培高到50cm、底寬60cm、頂寬40cm,鄰界田加高到60cm、底寬70cm、頂寬50cm。為保證水田內水體交換更加徹底,有個良好的水體環境,有利于稻魚的生長生活,進出水口都對角設置,并在進出水口安裝了兩層攔魚柵,材質是鐵絲網的,網眼以不跑魚不阻水為宜,其高度和寬度都大于進出水口20cm,埋于兩邊及下端泥土里夯實,上端高于田埂10cm。由于放養的是鯽魚夏花,個體規格較小,能夠滿足水稻生長的正常水位即可,所以采用的是傳統的平板式生產方式,即不挖漁溝漁溜,這樣減少了工作量,減輕了勞動強度,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1.3 水稻插秧
種植的水稻品種為“龍粳31”。5月17日開始插秧,利用機械插秧,行距和株距分別為30cm、13.3cm,每穴4~6株,5月18日插秧完畢。
1.4 魚種放養
鯽魚夏花魚種來源于黑龍江省肇東市,品種為彭澤鯽,規格在2.5cm左右,6月11日放養,這時水稻已經返青完畢,田面水位加深8cm,放養密度為200尾/畝,根據田塊的面積確定放養數量,做到田塊面積測量準確,魚苗數量放養精確。
1.5 水位調控
在水位調控方面,鯽魚夏花魚種入田后,根據水稻的生長特點,先淺后深,前期淺水能促使秧苗扎根,水深6cm~8cm,中期正值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水可加深到12cm~18cm。后期水稻抽穗灌漿成熟,一般水深保持在12cm左右。
1.6 施肥
在施肥方面,遵循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春整地時,根據縣農業部門的測土配方的結果,使用水稻專用摻混肥作為基肥,用量為20kg/畝。經過耙地和水整地把肥料埋入土壤里起到提高肥效的作用。該肥的特點是根據作物的生長期,對氮磷鉀等養分的需要特性及當地土壤的肥力狀況和土壤環境狀況研制而成,并添加了多種中微量元素,可均衡水稻整個生長期對大、中、小微量元素的吸收。促進作物根系發育,增加葉綠素含量,促進光合作用,加快作物生長,增強抗病、抗倒伏能力,水稻地塊有明顯增產作用。在水稻生長期使用尿素追肥一次,使用量是3kg/畝。
1.7 農藥施用
在農藥使用方面。春整地時使用丁草胺進行封閉,用量為130mL/畝。水稻生長期使用了一次殺蟲劑高氯甲維鹽,作為一種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殺蟲劑,具有超高效,低毒(制劑近無毒),無殘留,無公害等生物農藥的特點。所以正確使用對魚類危害很小,用量為60mL/畝。該藥物為液體,在使用時選擇在晴天的中午進行,盡量把藥物噴灑在水稻的葉和莖上,減少藥物落入水中引起魚類不良反應。
1.8 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查,重點檢查田埂有無坍塌現象,有無跑魚、病魚、偷盜及禽畜危害,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并及時清除攔魚柵上的污物,確保水流暢通無阻。
2 結果
2.1 產量
9月10日開始捕撈。在每個田塊的一角處都開挖了面積為1m2,深0.5m的集魚坑,然后開始把稻田里的水緩緩放出,共收獲鯽魚魚種288kg,平均規格60ɡ/尾,成活率60%,
產量6.2kg/畝。另外收獲了麥穗等小型雜魚85kg,產量1.4kg/畝。水稻于10月8號開始收割,共收獲水稻34000kg,平均單產566kg/畝。水稻增產2.5%左右,平均畝增產量14.2kg/畝。
2.2 經濟效益
收獲的鯽魚魚種全部放入自家越冬池越冬,按照當地實時價格12元/kg計算,魚產品效益74.4元/畝(野雜魚沒有產生經濟效益),水稻價格2.8元/kg計算,水稻畝增加收入39.8元。扣除成本20元/畝(包括魚苗款、材料費、人工費等)。純增效益94.2元/畝。
3 分析與討論
在不投飼的情況下,本試驗稻田培育鯽魚魚種的效益比目前綏濱縣稻田培育鯉魚魚種的畝增效益高近40元/畝。同樣的稻田環境、同樣的技術措施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大不相同,由此可見,稻田培育鯽魚魚種模式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今后綏濱縣大面積推廣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另外,本試驗農藥、化肥用量還和附近相同種植模式不養魚稻田進行了對比,用量分別減少45%、20%。
本試驗在捕撈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培育的鯽魚魚種,同時還收獲了一定數量的麥穗等小型雜魚。從試驗結果來看,鯽魚魚種產量偏低、規格偏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和鄭遠洋(2017)的報道有差距。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源為松花江水,稻田在進水時過濾不嚴格,過濾效果不理想,致使一些的小型野雜魚進入稻田,與養殖的鯽魚爭食,致使養殖的鯽魚規格偏小,成活率偏低。今后利用江、河等自然水域作為水源進行稻田養魚時,一定要嚴格過濾,防止野雜魚和兇猛魚類進入稻田,避免與養殖魚類爭餌和捕食養殖魚類,造成養殖魚類規格小,成活率低。另外,為了提高稻鯽共作經濟效益,在今后的生產中可以嘗試適當加大放養密度、增加飼料投喂量來增加鯽魚產量。
參考文獻:
[1]孔令杰. 黑龍江省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調研報告[J]. 黑龍江水產,2019,(1): 9-12.
[2]孔令杰,張旭彬,徐學偉,等. 寒地水稻—柳根魚共作試驗[J]. 黑龍江水產,2020,(5): 28-30.
[3]鄭遠洋. 稻田養殖方正銀鯽技術要點[J]. 黑龍江水產,2017,(2): 25-27.
(責任編輯:孔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