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龍江省水產推廣總站嚴格按照廳黨組部署,緊緊圍繞工作要點,以“六穩”“六保”為重點,以“穩產保供”為主要目標,水產技術推廣工作亮點包括:
1 疫情防控卓有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該站認真按照廳防疫工作相關規定和要求,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業務,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是全體干部職工嚴格落實防控措施,認真安排人員做好值班,及時匯總上報情況。二是全站無一人違反規定,無一例確診和疑似病例。三是響應廳黨組號召,3名下沉社區、1名義務獻血、10名黨員捐款、2人參加九三捐款。四是及時印發文件,指導漁民做好不同階段的養魚生產,助力復產復工以及水產品“穩產保供”。
2 轉變方式指導得當
一是編寫8張技術指導“明白紙”,提前做好春季漁業生產準備。二是下發水產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為全年養魚生產指明方向。三是組織淡水魚體系8名崗位專家視頻授課,并通過惠農助手APP操作“種養難題在線答”。四是建立500人水產技術推廣服務群,發布行業政策、信息780條,在線解答漁民提出問題290人次。
3 技術推廣創新突破
一是抓實落靠“稻漁綜合種養”“水產養殖節能減排”“高寒地區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3項主推技術,河蟹、柳根魚、興凱湖大白魚、鱖、泥鰍、松浦鏡鯉、方正銀鯽等7大主導品種推廣面積達到60萬畝,畝增收200元以上。二是圍繞“五大行動”建立33個示范推廣基地,其中生態健康養殖11個、尾水治理5個、用藥減量點10個、膨化顆粒飼料點3個、新品種基地4個(新品種3種以上)、技術模式6個。三是全省稻漁綜合種養110萬畝,同比增長23.98%;突破性的建設了稻田扣蟹基地22個,總面積28790畝,可產扣蟹200萬斤,可完全滿足我省稻田養殖成蟹需求。四是全程參與指導杜蒙縣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并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協助開展36家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驗收、復檢工作。五是組成三個調研組,深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基層水產推廣體系的重點工作調研,年底前完成調研報告。六是開展增殖放流工作,共培育放流施氏鱘苗種19.25萬尾、草鰱苗種1250萬尾。七是完成線下對雙鴨山市、孫吳縣和密山市的漁技人員及養魚戶培訓。八是編制兩本技術資料和三項地方技術標準,并下發2000余冊。
4 病害防控有序開展
一是協助部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長沙)在哈市、雞西、牡丹江、黑河以及鶴崗采集樣品84批次。二是完成生產周期內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共報送病害信息1864條,完成《分析報告》。三是完成鯉春病毒病、錦鯉皰疹病毒病、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鯉浮腫病專項監測的55個樣品送樣工作。四是完成增殖放流苗種檢測任務50批次。五是參與起草《水產苗種產地檢疫管理辦法》,培訓漁醫400余人。
5 項目建設如期推進
一是省水生動物疫病監控中心建設項目于今年6月動工,預計年底完成室內裝修,明年7月全部完工。二是試驗示范基地的集中連片池塘尾水治理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成,預計明年5月底完工。三是水產良種工廠化循環水繁養技術模式構建項目正在施工,預計明年7月底前完工。四是為省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示范中心解決水產繁育車間設計、評審,親魚種類選擇及規劃等實際問題。
6 淡水魚體系建設取得實效
一是大白魚保種育種開始實施,共繁育苗種200萬尾,其中150萬尾在全省推廣應用,50萬尾供給4個良種場保種。二是各崗位專家按照職責分工,按時完成工作任務。三是對口同江市的創新體系扶貧工作按照日程表持續推進,我站與省漁協聯合在2020年綠博會暨大米節為同江王妃魚皮畫提供展位。四是淡水魚體系完成省農業農村廳中期考評,名列13名。
7 漁協作用日漸顯現
一是及時梳理匯總疫情對冬捕、龍江魚出省的影響等,幫助會員復產復工。二是遴選30家重點會員成為主管部門“點對點”聯系服務對象,幫助會員解決省內、外運輸證20多個,解決其他實際困難10余個。三是將各級政策信息編輯成“政策必看”“快知道”,通過漁協辦公群、公眾號發布上千條。四是成功組織30多家水產企業參加綠博會暨大米節和第四屆中國漁業科技博覽會。五是完成“塘育湖出”的初步工作。
(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