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渭濱
【摘要】目的:研究胸腔鏡輔助下行傳統經胸內固定術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的臨床效果觀察。方法:納入本院(2017年07月-2018年07月)接收的多發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患者(n=68)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類:對照組(n=34,傳統經胸內固定治療),觀察組(n=34,胸腔鏡輔助下行傳統經胸內固定術治療),對比兩組的最終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4.12%VS73.53%)(P<0.05)。結論:胸腔鏡輔助下行傳統經胸內固定術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提高了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上的應用、推廣。
【關鍵詞】胸腔鏡輔助;傳統經胸內固定術;多發性肋骨骨折;血氣胸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33-02
肋骨骨折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一般骨折處較多,患者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呼吸困難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選取我科室68例多發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患者,采用胸腔鏡輔助下行傳統經胸內固定術治療,觀察其效果,并做如下現匯。
1.1資料與方法
納入本科室(2017年07月-2018年07月)接收的多發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患者(n=68)展開研究,分為2組(按治療方案分),即每組34例樣本。[對照組]:男(n=21)、女(n=13);年齡范圍16~47(平均:27.22±3.17)歲;病因:跌落傷9例、撞擊傷8例、穿刺傷8例、其他9例。[觀察組]:男(n=22)、女(n=12);病因:跌落傷8例、撞擊傷9例、穿刺傷9例、其他8例。對2組資料比對,P>0.05。
納入標準:①CT檢查肋骨骨折不少于3處的患者;②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胸部疼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無法進行正常交流的患者;②其他重要部位(頭、腹等)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③參與者,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傳統經胸內固定治療:全麻后患者取仰臥/健側臥位,于骨折正中行縱行切口,以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撐開肋骨,探查胸腔,根據傷口的情況實施肺修補、止血等工作;然后復位肋骨的骨折端,用記憶性環抱器將肋骨斷端進行固定。麻醉師進行吸痰、鼓肺,洗凈胸腔,于腋中線肋間置入引流管,最后依次縫合關胸。
[觀察組]一以對照組為基礎,以胸腔鏡進行輔助:全麻后患者取仰臥/健側臥位,沿骨折線切口,于觸摸最疼痛部位開一小口,探查明確骨折線后,延長切口或取多個小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斷端;若無法確定時,可于骨折破損處置入胸腔鏡,進行定位探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肺修補、止血等工作;將骨折端逐個暴露出來,并進行復位,采用記憶環形抱器將肋骨斷端進行固定,然后檢查固定器是否松動,觀察胸廊是否畸形并進行糾正。麻醉醫師進行吸痰、鼓肺,然后檢查肺表面是否漏氣,固定部位是否出血,洗凈胸腔,于腋中線肋間置入引流管,最后依次縫合關胸。
1.3觀察指標
統計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疼痛、胸悶、咳嗽等癥狀改善顯著,呼吸順暢;有效:患者疼痛、胸悶、咳嗽等癥狀有所改善,呼吸有時困難;無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呼吸困難。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
SPSS22.0.計數資料以卡方(x2)、百分數(%)進行檢驗、表示,2組數據資料,以P值區間(P<0.05)表示統計學差異。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3.53%(25/34),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4.12%(32/34);組間數據檢驗,x2=5.314,P=0.021,差異認定有統計意義(P<0.05)。(詳情見表1)
多發性肋骨骨折容易合并肺部挫傷和血氣胸,導致患者胸部出現劇烈疼痛,影響正常呼吸和咳嗽排痰,傳統的開胸探查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較大。近年,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微創外科也逐漸發展,與傳統手術相比,胸腔鏡輔助肋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以下優勢:①可對骨折部位進行精準定位,有效減少胸壁肌肉的損傷,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能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②以胸腔鏡進行探查,能3600放大視野,便于醫生快速查明胸內的情況,及時進行肺修補、切除、止血、膈肌修補等操作,不需要中轉開胸,減輕了開胸對肺臟造成的損傷,確保了手術的安全性。從文中的數據可知,對照組治療顯效7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3.53%;觀察組治療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2例、20例、2例;2組數據進行比對,認定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由上所述,采用胸腔鏡輔助下行傳統經胸內固定術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