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林
【摘要】目的:分析心電圖診斷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價值。方法:收集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其心電圖、治療結果等檢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56例患者中,治療無效死亡患者占5.36%,心源性休克占7.14%,心力衰竭占3.57%;心電圖檢查后定位出的心肌梗死部分中,其中前間壁占21.43%,廣泛前壁占14.29%,前壁占30.36%,側壁占8.93%,心內膜下占16.07%,后壁占3.57%。結論:心電圖可以有效提示患者心肌梗死部位。為醫生開展治療提供重要參考,所以心電圖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
【關鍵詞】心電圖;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64-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內科疾病。在具體的臨床表現中,部分患者雖然出現了急性心肌梗死,但往往因癥狀不夠典型,導致其就診不及時,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心電圖具有無創、便捷等優點,能夠幫助患者及時檢測出急性心肌梗死。為此本文收集本院的5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門診心電圖室檢查出急性心肌梗死的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最小為36歲,年齡最大為78歲,平均年齡為(61.52±3.28)歲。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加入,且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認可。
1.2診斷方法和診斷標準
患者入院后進行心電圖檢測,采用12導聯心電圖檢查,為避免出現正后壁心肌梗死和右室心肌梗死漏診,應再給予患者V3R-V5R和V7-V9檢查。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要求其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靜,并給予患者高流量吸氧??筛鶕颊叩木唧w情況給予硝酸甘油進行舌下含服,并開展抗凝、擴血管和溶栓治療。若心電圖顯示患者心律失常,則根據其類型開展抗心律失常治療。診斷標準:患者發病初期無明顯胸痛癥狀,經心電圖檢查后未發現ST抬高和Q波出現等心肌梗死特有癥狀。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部分分布情況以及預后結果進行觀察分析。
2.1患者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部分分布情況
56例患者經心電圖檢查后的心肌梗死部位中,其中前間壁12例,占21.43%,廣泛前壁8例,占14.29%,前壁17例,占30.36%,側壁5例,占8.93%,心內膜下9例,占16.07%,后壁2例,占3.57%,
2.4患者預后結果
56例患者中,治療無效死亡患者有3例(5.36%),心源性休克4例(7.14%),心力衰竭2例(3.57%)。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病率高、發病較急且進展較快的特點。近年來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逐漸呈現上升趨勢。該病在發病初期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嘔吐、惡心,疼痛會放射于左肩部、上腹部、下頜和頸部,還可能會導致咽痛和壓痛等癥狀,醫生需詳細詢問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史,并進行心電圖檢測。心電圖可以有效提示患者心肌梗死部位,這是因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其病變區域無法出現肌電活動,僅能發揮電波傳導功能,給予其進行心電圖檢查能夠有效觀察出病理性Q波。同時,在心肌梗死發病時,病變區域會形成不完全時經心肌細胞傳導電位,能進行部分電活動,因此心電圖能夠觀察出ST段改變。這說明心電圖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根據檢測結果可發現其T波倒置和低平等變化,在V3-V6導聯中,其ST段還會出現改變,因此可以看出對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若能通過詳細詢問以往病史,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對心電圖進行分析,多能對此作出診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得到早期確診以及合理的急診方式,對患者的預后改善具有直接關系。若確診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應對患者采取監測生命體征、吸氧、臥床休息等處理,未防止病情進一步進展,還應當給予患者進行抗凝、溶栓和擴張血管等治療,對于存在心律失常等患者,應及時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以減少心力衰竭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中,56例患者僅有3例出現死亡,死亡率為5.360/0,其原因在于,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夠減少疾病對心肌細胞造成的繼發性損傷,使患者的心肌供血得到明顯改善,因此從研究結果可知,給予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夠幫助其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心電圖可以有效提示患者心肌梗死部位。為醫生開展治療提供重要參考,所以心電圖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