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飛
【摘要】目的:探討24h動態血壓監測與偶測血壓診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75例進行研究,分別對其24h動態血壓監測與偶測血壓的診斷結果進行比較。結果:24h動態血壓監測組檢出率為92.00%,明顯高于偶測組72.00%(P<0.05)。結論:24h動態血壓監測診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價值明顯較偶測血壓高,可真實反映全天血壓水平,具有較高檢出率,可作為首選診斷方法。
【關鍵詞】24h動態血壓監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偶測血壓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75-0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發病病因與遺傳、營養等因素相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包括子癇前期、子癇、妊娠期高血壓、慢性高血壓等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本病為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盡早診斷疾病為治療的關鍵。偶測血壓為產檢時常見的一種篩查手段,但其難以有效反映孕婦日常生活、休息時血壓。近年來24h動態血壓監測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其具有安全、精準等特點,本研究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實施24h動態血壓監測及偶測血壓監測,旨在對比兩種監測方法結果差異。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慢性高血壓27例,妊娠期高血壓48例,年齡22~34.5歲,平均(26.75±1.63)歲,孕周14~24周,平均(19.36±1.08)周。
1.2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 18歲,經B超檢查確認妊娠;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妊娠20周后SBP/DBP≥140/90mmHg,或妊娠20周前血壓正常,但妊娠20周后血壓明顯上升,SBP、DBP升高分別超過30mmHg、15mmHg;孕婦均意識清晰、精神狀況良好,可較好配合醫務人員檢查;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存在溝通障礙者;合并心臟病者;合并嚴重代謝類疾病者;合并免疫類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依從性較差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24h動態血壓監測,將監測結果分別納入24h動態血壓監測組及偶測組,監測方法見下:
偶測血壓監測:囑患者監測前休息≥10min,隨后由??漆t師應用水銀柱臺式血壓計進行測量,取雙上肢血壓較高一側數值,同一手臂反復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作為偶測血壓測量值,每次測量需間隔5min。
24h動態血壓測量:使用德國偉倫生產的ABPM6100型無創性便攜性動態血壓檢測儀,對患者進行24h動態血壓監測,對患者雙上肢血壓進行監測,若雙上肢血壓相差不超過lOmmHg,則選擇對左上肢進行動態血壓監測,若雙上肢血壓相差≥10mmHg,則動態監測血壓較高的一側。動態監測時間8:00~22:00,每0.5h自動測量1次血壓,22:00~次日8:00每th測量1次血壓。24h動態血壓監測不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期間囑患者盡量不要劇烈運動。
1.4觀察指標
對兩組慢性高血壓、妊娠期高血壓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檢出率進行比較。
1.5統計學方法
研究分析軟件為SPSS19.0,%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h動態血壓監測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檢出率為92.00%,與偶測組72.00%相比,相對更高(P<0.05),詳見表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期間孕婦可出現全身小動靜脈痙攣,嚴重者可導致血濃度降低,減少子宮胎盤血灌注量,可對胎兒生長發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盡早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及時采取合理干預措施對保障母嬰安全有重要意義。
血壓監測為臨床診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有效手段,既往臨床對患者多實施偶測血壓,主要對其靜息坐位狀態下血壓進行測量,但此方法僅能顯示患者當下血壓水平,具有一定局限性。人體血壓可受體位、情緒、運動、睡眠狀態、溫度、進食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進而發生上下波動,且存在晝夜變化,因此對患者進行偶測血壓難以精準、客觀的顯示患者全天血壓水平變化。24h動態血壓監測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診斷技術,其具有無創性、自動性,與傳統偶測血壓相比具有可連續記錄、更長時間記錄的優點,其可對患者24h活動、靜息、睡眠時各狀態下血壓水平進行測量,可持續顯示患者血壓水平變化規律,便于及時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對臨床降壓用藥提供有力依據,進而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風險。此外24h動態血壓監測儀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的優勢,不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4h動態血壓監測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檢出率相比偶測組更高,提示24h動態血壓監測可有效提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檢出率。
綜上所述,24h動態血壓監測診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價值明顯較偶測血壓高,可真實反映全天血壓水平,具有較高疾病檢出率,可作為首選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