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要】目的:討論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治療中,使用腹腔鏡膽道探查術與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的差異。方法:本次研究選取樣本數量為56例,選取人群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樣本選取時間為2017年2月-2018年5月,對其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將使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的患者設定為對照組,將使用腹腔鏡膽道探查術進行治療的患者設定為實驗組,每組樣本數均為28例。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實驗組28例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而對照組28例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且組間數據經統計學處理后發現(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在就醫時,通過腹腔鏡膽道探查術進行治療,臨床應用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腹腔鏡膽道探查術;開腹手術;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
【中圖分類號】R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79-01
近些年,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不斷變化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致使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發病數量逐年呈上升態勢,因為病灶位置比較獨特,且該病的治療難度指數較高,極易致使其呈現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地威脅。臨床多以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比較多見,但其創傷性較大,使用范圍較小,且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為了改變此種狀況,本研究中,筆者選取我院就診的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56例。作為本次調查分析的樣本,對這些患者分別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做如下闡述。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樣本數量為56例,選取人群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樣本選取時間為2017年2月-2018年5月,對其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將使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的患者設定為對照組,將使用腹腔鏡膽道探查術進行治療的患者設定為實驗組,每組樣本數均為28例。對照組28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數量相等,均為14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8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31歲,平均年齡為(56.5±3.1)歲;實驗組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9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32歲,平均年齡為(57.0±3.3)歲,組間基礎數據經統計學計算后差異較小(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本次調查中采用傳統開腹治療方式,選擇或側肋緣下切口,分離其膽囊三角,將患者的膽囊管結扎動脈和動脈進行切斷處理,將膽囊進行分離,在膽總管前壁行縱行切開,行膽道探查,取出膽總管結石。沖洗處理膽總管,放置T形管,使用相應的抗生素等進行抗感染治療。實驗組則使用腹腔鏡膽道探查術進行治療,體位選擇仰臥位,建立人工氣腹,將患者的膽囊三角進行解剖分離(使用四孔法),離斷膽囊管,并將膽囊動脈進行夾閉及切斷處理,對其止血之后,移出膽囊,將膽道鏡經右肋緣下操作孔插入,經殘留膽囊管口進行膽道探查,將結石取出,沖洗處理膽總管,放置T形管,術后使用抗生素等進行抗感染治療。
1.3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狀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經統計和確認后均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處理,將胰腺炎、膽漏及切口感染等應用[n(%)]表示,行x2檢驗;P<0.05時代表其具統計學差異。
實驗組28例患者中,胰腺炎的患者有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570/0(1/28);對照組28例患者中,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膽漏的患者有3例,胰腺炎的患者有3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8.57%(8/28);統計學計算顯示(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肝膽外科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疼痛及黃疸等癥,乃至休克的發生。該病的病程進展比較迅速,且往復無常,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而切除膽囊的傳統開腹手術創傷性較大,出血量較多,恢復較慢,不利于患者日后的康復。但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卻很好地避免了這些缺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創傷性較小,且出血量不多,明顯地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便于患者恢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手術成功的幾率,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升。本次研究中也發現,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實驗組28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而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結果再次驗證了此治療方式的有效性。綜上,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使用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治療中,其治療效果比較突顯,且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較少,安全性較高,應被積極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