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蓮
【摘要】目的:研究腺樣體切除聯合置管術用于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療效。方法:擇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90例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劃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實驗組患者接受腺樣體切除聯合置管術治療方案,而參照組患者僅接受腺樣體切除術,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較參照組患者高出11個百分點,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六個月后實驗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參照組患者,雙方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腺樣體切除聯合置管術用于治療兒科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療效顯著,建議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腺樣體切術;置管術難治性分析性中耳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6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 01-0082-01
中耳內部結構發生炎性病變的疾病可稱為中耳炎,根據發病類型可劃分為化膿性與非化膿性兩類。難治性中耳炎疾病屬于非化膿性中耳炎,患者致病原因由于多腺樣體肥大,根據這點治療難治性中耳炎患者通常使用腺樣體切除術,鑒于進行外科切術后患者會有鼓室積液和聽力下降,需要對該術式進行改良。本文旨在分析腺樣體切除聯合置管術用于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療效,具體研究內容經整理后詳見下文:
1.1一般資料
擇取90例患者參與臨床研究,將其劃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比例為年齡為24:21,發病年齡為(13~67)歲,平均年齡為(31.9±2.5)歲;參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比例為年齡為25:20,發病年齡為(14~67)歲,平均年齡為(31.5±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所有患者接收手術治療前均已詳細了解手術治療方案,同意參與研究。本文研究內容已呈遞倫理委員會審核,核發有正式文件。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經接受腺樣體切除手術,全身麻醉,經鼻腔導人細導尿管后經口腔導出后兩段打結,充分暴露口腔與咽部,使用鼻內鏡輔助手術,確定腺樣體位置后,使用電動負壓吸割器將肥大腺樣體完全切除,注意保護口腔與咽部黏膜,之后清理干凈殘余組織,使用生理鹽水和濃度1.0%腎上腺素壓迫止血。實驗組患者腺樣體切除操作與參照組一致,清理外耳道與耳廓后,使用耳內鏡輔助觀察鼓室內積液情況,于鼓膜處反射狀切開,使用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混合液對鼓室反復沖洗,清理積液,置入T型通氣管,最后在外耳道使用無菌棉球堵塞。手術結束后患者需要連續服用抗生素藥物用以抗感染治療,對患者進行為期六個月的隨訪。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鼓室積液消失、聽力恢復正常;治療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耳部不適感有效緩解,鼓室積液改善,聽力有提升但未恢復正常水平;治療無效:患者接受治理后聽力無改善。(2)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隨訪,記錄兩組患者復發率。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統一的導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一概應用百分數(%)表示,采取卡方(x2)檢測,檢測后P值低于0.05時認為組間對比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如下文表1所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注:與參照組相比,P< 0.05。
2.2兩組患者復發情況
為期六個月隨訪后,實驗組中共計有3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6.67%;參照組中共計16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35.56%。可知實驗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參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分泌性中耳炎由于診斷難度大導致治療不及時極易發展為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極易引發永久性耳聾。臨床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改善癥狀時間較短,同時用藥副作用較多,因此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導致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疾病因素較多,腺體樣肥大時主要原因,腺體樣肥大將會導致咽鼓管咽口受到壓迫,進而導致咽鼓管通氣功能發生障礙,導致進入耳內的空氣量減小,進而形成耳內負壓,導致中耳內積液減少。由于腺體樣肥引發難治性中耳炎疾病,因此治療時采取切除腺體樣外科手術療法可在短時間解決患者鼓室積液問題,但是進行腺體樣切除手術后,仍舊存在復發以及感染風險。利用鼓室置管術可促使耳腔保持通氣,能夠平衡氣壓,患者聽力將會大幅提升。在此次研究中結合腺體樣切除術與鼓室置管術,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療效顯著,復發率低。
綜上所述,利用腺樣體切除術聯合置管術用于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療效較好,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