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曼
【摘要】目的:研究UVA1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瘢痕疙瘩療效。方法:將來我院皮膚性病科門診就診的瘢痕疙瘩患者隨機分成2組,每組30例,試驗組采用UVAI(長波紫外線)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對照組采用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J]皮損內注射治療,2組療程均為8周,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觀察和安全性評價。結果:試驗組的治療效果為93.33%,與對照組的63.33%相比具有明顯優勢,P<0.05.觀察組在紅斑、瘙癢、灼熱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顯著。結論:UVA1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瘢痕疙瘩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應用發展。
【關鍵詞】UVA1;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瘢痕疙瘩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99-01
瘢痕疙瘩是皮膚科常見疾病,胸部、肩部和上臂、耳垂、面頰是瘢痕疙瘩的好發部位,會給患者的外觀和其他生理功能造成損傷,所以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臨床上治療瘢痕疙瘩方式有很多種,但很多方法療效不確切或不良反應較大。本研究應用308nm紫外線治療儀照射治療瘢痕疙瘩,若療效肯定、安全性高,則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瘢痕疙瘩患者的身心疾苦,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并且對UVA1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瘢痕疙瘩療效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1臨床基礎資料
本次研究一共選擇了我院皮膚性病科門診瘢痕疙瘩患者60例,試驗組患者30人,對照組患者30人。其中試驗組的男女人數分別為17人和13人,年齡在43歲至72歲,中位年齡(55.49±1.24)歲。對照組的男女人數分別為16人和14人,年齡在41歲至75歲,中位年齡(55.57±1.31)歲。以上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先將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J]40mg與2%利多卡因注射液1:1配成混懸液,皮損區常規消毒后,往瘢痕組織中進行注射,通過皮損基地放射狀注射,直到組織成蒼白色,而且藥物能夠向四周擴散之后再停止。每周注射1次,4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2組療程均為8周,治療第4、8周后觀察統計療效和不良反應。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308mm紫外線治療儀照射,開機前所有治療設備區域的人員必須戴上安全眼鏡,308mm紫外線治療儀照射前在正常未曬黑的皮膚上,進入紅斑測試界面做6個測試光斑(3s、6s、9s、12s、15s、18s)測定最小紅斑量(MED),一般選擇上肢前臂屈側無皮損處,根據MED確定初始劑量,每次遞增3-9s,如出現嚴重的紅斑則需降3-9s至紅斑、水皰或其它癥狀基本消退。
1.3觀察指標
瘢痕疙瘩顏色深淺、瘢痕疙瘩高度、瘢痕疙瘩硬度、瘙癢感、觸痛覺;308nm紫外線治療儀照射部位水皰、紅斑、瘙癢、灼熱等不良反應;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J]皮損內注射的全身及局部不良反應。瘢痕疙瘩的診斷標準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皮膚性病學》第8版:①皮損初起為小而堅實的紅色丘疹,緩慢增大,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隆起于皮面,往往超過原皮損部位,呈蟹足狀向外伸展,表面光滑發亮。②早期進行性皮損潮紅而有觸痛,呈橡皮樣硬度,表面可有毛細血管擴張。③靜止期皮損顏色變淡,質地堅硬,多無自覺癥狀。④好發于胸骨區,亦常見于肩部、面頸部或耳部等處。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或T檢驗,有效率在各組間相比,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的治療效果要明顯高于對照組,詳情見表1。
2.2不良反應發生比較
試驗組在紅斑、瘙癢、灼熱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詳情見表2。
瘢痕疙瘩是指皮膚創傷后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和透明性變而形成的超出原損害范圍的皮膚良性腫瘤。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瘢痕疙瘩的發病機制和原因尚不明確,只確定了引發瘢痕疙瘩的因素,其中包括外傷、皮膚類型、局部炎癥等,遺傳基因、免疫、細胞因子、細胞外基質等因素都參與了瘢痕疙瘩的發病。在皮膚創傷部位愈合的過程當中,會導致膠原過度合成以及纖維細胞異常增殖,所以很容易導致人體內部的膠原降解減少,從而會形成瘢痕組織或者瘢痕疙。胸部、肩部和上臂、耳垂、面頰是瘢痕疙瘩的好發部位,常造成功能障礙和外觀損害,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目前治療瘢痕疙瘩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激光、皮質類固醇激素、抗腫瘤藥、免疫制劑等藥物治療、放射、加壓、手術治療等物理治療,但療效都不確切,且復發率高,因此,瘢痕疙瘩成為目前在臨床治療中的重大難題之一。在整個亞洲地區,中國人最容易發生瘢痕疙瘩,一般發生在人體的耳垂、胸前部、上臂、肩部以及面頰。瘢痕疙瘩病情發展時間長,而且治療過程比較復雜,要想治愈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復發率,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根據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硅膠以及彈性繃帶治療瘢痕疙瘩的效果最顯著,如果臨床效果不明顯的話,可以聯合手術切除和放療的方式進行治療。選擇治療方式,一般是根據患者的需求以及瘢痕疙瘩的位置和大小所決定的。
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是目前治療瘢痕疙瘩主要方法,可以單獨利用,也可以聯合其他方式共同治療。根據調查結果表明,單純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的臨床效果在30%至60%,復發率在9%至30%。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是目前常用于皮損內注射的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藥物,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入瘢痕疙瘩后,能夠有效地降低纖維細胞的mRNA,同時進一步促進氨基葡聚糖的增殖,有效的減少膠原合成,同時還能夠減少患者創傷部位TGF-B、IGF-1減少,從而減輕瘢痕組織中的羥脯氨酸含量。另外,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還能夠減少膠原酶抑制劑-α巨球蛋白,從而增加膠原酶的活性,有利于削減膠原合成,從而能夠有效的治療瘢痕組織,臨床效果也比較顯著。但是在進行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過程當中,還具有以下幾種缺點,首先在注射過程當中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比較大,而且還會給婦女帶來月經功能障礙等情況,注射完成之后引發的系統性不良反應會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腎上腺皮質功能抑制、消化道出血、白內障、尿糖、青光眼、高血壓、多毛癥、骨質疏松癥、精神障礙、蛋白質高代謝、易感性增加、感染、滿月臉、脂肪分布改變等。另外患者還有可能出現潮紅、毛細血管擴張、類固醇痤瘡、栗丘疹、皮膚和皮下組織變薄萎縮、色素減退或沉著等局部不良反應。一旦停止使用,也會導致患者出現局部發紅、瘙癢、灼熱、干燥、水腫、脫屑等情況。皮質類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時加用利多卡因可以減輕疼痛。
308nm紫外線治療儀是屬于中波長紫外線療法,能夠利用紫外線對瘢痕疙瘩進行治療。如果紫外線劑量較小的話,可以對組織內的相關細胞以及組織胺進行刺激,從而進一步加劇細胞的分裂,有利于創傷的愈合。如果紫外線計量較大的話,可以進一步降低膠原合成,有利于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瘢痕組織的增生。在紫外線照射治療瘢痕疙瘩方面,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報道都很少。
本次研究表明,試驗組的治療效果以及在不良反應發病率方面均要優于對照組,P<0.05。
總而言之,UVA1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瘢痕疙瘩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