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照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鉬靶與核磁共振(MRI)在診斷乳腺葉狀腫瘤方面的作用與價值。方法: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在我院經臨床病理證實的48例乳腺葉狀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并且對其進行x線鉬靶和MRI檢查,以此為基礎分析其影像學表現情況。結果:研究結果表明,MRI在病灶大小和病變情況上表現得非常顯著,而平均ADC值(1.3±0.3)×10-3S/mm2也高于正常乳腺組織的(2.0±0.2)×10-3s/mm2,而X線鉬靶表現同樣可以為患者病變提供診斷信息。結論:乳腺葉狀腫瘤在X線鉬靶和MRI檢查方面都有特征性,不過都需要通過臨床病理檢查來維持準確的診斷結果。
【關鍵詞】乳腺鉬靶;核磁共振;乳腺葉狀腫瘤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74-01
乳腺葉狀腫瘤雖然是較為少見的乳腺腫瘤疾病,但其生物學特性比較復雜,即便是在同一腫瘤當中都會有區域性組織學差異的可能性,對于良性和惡性診斷的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另外,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腫瘤,都會有復發轉移的潛在風險。對于這一情況,我們需要進行術前的準確診斷.選擇合理的治療措施。X線鉬靶一直以來都是臨床常用診斷方法,但是在特異性上需進一步提升。因此本次研究也將圍繞MRI的診斷價值進行和分析,對患者病例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詳細報告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在我院經臨床病理證實的48例乳腺葉狀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患者年齡22-57歲,平均年齡(41.1±2.2)歲。病程時間2個月-11年,平均時間(5.9±0.4)年。患者均為單側患病,其中左側患病27例,右側患病21例。患者都出現了無痛性乳腺腫塊,在短期內明顯增加,在接受診斷時患者均因不同程度乳腺壓痛就診,皮膚未出現異常改變現象。
1.2方法
患者首先接受X線鉬靶檢查。參數27-31KV,45-80mAs,患者取斜側位。觀察患者乳腺腫塊的形態、大小、密度與鈣化現象,包括是否產生了淋巴腫大的現象等。
MRI檢查過程中患者取俯臥位,雙側乳腺保持下垂,平掃序列快速自旋回波橫軸面T1WI、T2WI。第一個動態為平掃,在注射造影劑之后開始采集后續的動態,每個動態采集時間為50s-1min。然后選擇病灶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作為傳輸的主要內容。
1.3觀察內容
觀察患者病變區域的大小、形態等,然后通過工作站產生對應ADC圖,測量ADC值,然后與正常乳腺的ADC值展開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全部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
研究結果表明,MRI在病灶大小和病變情況上表現得非常顯著,而平均ADC值(1.3±0.3)×10-3s/mm2也高于正常乳腺組織的(2.0±0.2)×10-3s/mm2,,而X線鉬靶表現同樣可以為患者病變提供診斷信息。相關數據見表1所示。
乳腺葉狀腫瘤屬于雙向分化上皮纖維性腫瘤,具有多樣化的組織學表現形式,生物化行為的預測難度較大。無論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都會有出現轉移的風險,與外科手術后的殘留腫瘤成分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由于該疾病的發病年齡跨度較大,且中年女性為疾病的高發年齡。一般患者就診時均出現了乳腺無痛腫塊現象,且單側發病較為常見。
從其影像學的表現來看,X線鉬靶是臨床診斷過程中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式,在X線上表示為圓狀或分葉狀,邊界相對清晰,少部分可以見腫瘤周圍低密度環。在本次研究的結果中,患者均未出現鈣化現象,說明該影像學方式對于良性、惡性的診斷方面作用有限。
與之相比MRI診斷的空間分辨率普遍較高,軟組織分辨率突出。在乳腺葉狀腫瘤直徑較小時,T1表現低信號、T2表現高信號。較大腫瘤時T1等信號、T2表現高信號,出現信號不均勻,考慮與病灶內的出血現象等有關。在相關研究中也提到了動態增強掃描表現出漸進性強化,與某些乳腺疾病的診斷結果保持接近。所以,X線鉬靶與MRI都可以顯示出影像學特點,不過MRI在囊變、良性與惡性的診斷過程中可以表現出多樣的組織學特點,生物行為可以通過其它診斷模式的配合展開預測,保障診斷的準確率。某些研究中也提到良性病灶表現為漸升型,惡性病灶則表現出平臺型和流出型,這也可以成為今后研究中的參考依據。而ADC值的影響因素則包括組織間隙、毛細血管通透性等,DWI信號的衰減也會隨之產生。
綜上所述,乳腺葉狀腫瘤在X線鉬靶和MRI檢查方面都有特征性,不過都需要通過臨床病理檢查來維持準確的診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