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瑩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對一例共濟失調兒童康復診斷的基礎上,應用整體康復理念,設計了一個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對該兒童身體的平衡性、協調性進行了康復訓練,試驗結果證明,在整體康復理念中-1.病理分析2.手法3.本體感覺訓練4.肌肉、關節教育5.預防、6.教育,這6個理念的指導下,對共濟失調型腦癱兒童的康復可行的、有效的、有價值的。
【關鍵詞】腦癱;共濟失調;步行訓練
【中圖分類號】R74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83-01
隨著醫學的發展,嬰兒的存活率大大提高,隨之而來的是殘疾兒童的發生率逐漸攀升,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腦癱患兒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試圖通過對一例共濟失調型兒童步行平衡、協調性訓練的持續性研究,對該類兒童的治療思路有初步的認識,并希望通過對該案例的分析、研究,了解如何對這類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合理科學的康復訓練,如何應用整體康復理念有效、科學地整合,以便造福于更多的腦癱兒童和給廣大同仁予參考。
腦癱是由于發育中胎兒或嬰幼兒腦的非進行性損傷所致持續性運動和姿勢發育異常,導致活動受限的一組綜合征,腦癱的運動障礙常伴隨感覺、知覺、認知、交流、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性骨骼問題。目前國內對腦癱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很多,在理念的指導下所進行的康復訓練方法更具有針對性,提高康復的效果和效率,這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RR,女2016年1月出生,小腦發育異常,但未影響智力,家庭期望高,對康復了解不多
通過評估,找出RR康復問題作出康復診斷
制定康復目標(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和康復措施
分析、反思訓練的過程和結果,提出改進的建議。
3.1基本情況
RR的母親在懷孕前后,出生前后無異常,足月生產,無異常情況發生,在患兒9個月時不能獨坐和爬,經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小腦發育不良而導致共濟失調。在20個月時,落后的運動表現更多,主要表現為,不能獨立從地面站起,常常未扶到扶手便啟動站起,出現晃動,不能獨自站立和獨立步行,牽手站立和步行時,步寬和步長不一,整個步行周期踝跖屈和膝過伸。
3.2問題分析和診斷
康復診斷(1)不能地面扶物站起(2)不能獨站(3)不能獨立行走
①不能完成地面扶物站起的原因分析:患兒從地面四點爬到桌子旁邊,距離桌子的距離不利于站起時,患兒便嘗試站起但沒有成功,后在老師提醒下,向桌子靠近完成了站起,站起時,骨盆和下肢出現了晃動,分析:患兒的本體感覺中的位置感和空間感存在問題。
②不能完成獨站的原因分析:雙側下肢不能獨立穩定,上肢輔助變少時,出現晃動,足左右和前后晃動,右側腳在支撐時有跖屈表現,分析:雙下肢位置覺異常,小腿三頭肌緊張
③不能獨立步行的原因分析:牽手步行時,雙側膝關節出現膝反張,雙側踝關節存在跖屈,右側明顯,步寬和步長出現異常,分析:位置覺、方向覺異常,小腿三頭肌緊張
3.3制定目標計劃
制定長期目標:室內獨立步行(1年),短期目標:扶物站起,扶物側走穩定(3個月)。
根據長期目標制定計劃,第一階段:1-3個月:扶物站起和扶物側走穩定;第二階段:4-6個月:一手扶物和牽一只手步行穩定,獨站幾分鐘;第三階段:7-9個月:牽一只手步行穩定;
第四階段:10-12個月:室內獨走穩定。
所有階段應用整體康復理念中教育和預防的理念,與家長做好溝通,避免家庭讓RR訓練步行,以免形成異常步行模式,做好預防,應用病理評估到的病理特點,反復多次訓練措施
3.4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
1-3個月:手放在發力的肌肉關節處,教會相同位置(人的位置,肢體的位置)扶物站起,測走時,在地面放置腳?。ńo相同合適的距離),牽伸小腿三頭肌,一應用整體康復理念中肌肉關節教育和手法的理念。
4-6個月:坐站訓練(下肢,髖膝踝的位置訓練),牽手步行時,給予腳印(合適的步長和步寬),眼睛去看給予反饋,促進輸入,牽伸小腿三頭肌,一應用整體康復理念中本體感覺訓練和手法訓練。
7-9個月:牽手步行時,給予腳?。ê线m的步長和步寬),眼睛去看給予反饋,促進輸入,牽伸小腿三頭肌,單腳支撐訓練(給一個臺階去邁,臺階上放置腳印,在前面牽雙手感受,根據雙手輔助的力,去調整),牽伸小腿三頭肌,一應用整體康復理念中本體感覺訓練和手法訓練。
10-12個月:看著腳印步行,牽伸小腿三頭肌,一應用整體康復理念中本體感覺訓練和手法訓練
3.5結果與分析
一年后,RR的功能發生改變,達到當時制定的長期目標,由于RR智力未受影響,移動的欲望強烈,訓練配合度高,對于給出指令,可以配合,可以很好的使用整體康復理念中本體感覺訓練一位置覺的訓練,改善步寬和步長的異常。
發現問題:在一年的訓練中,(1)家長認可方案,但由于家庭成員對于RR的寵愛,有一段時間讓其在家中隨意步行(以異常的姿勢)訓練效果不能保持,因生病和放假,中斷后倒退,影響效果本體感覺訓練時,在一節課時間沒有讓RR的注意力大部分投入
建議:(1)做好教育和預防,告訴家長如何做,持續溝通
(2)給予合適的環境,讓一節課的注意力大部分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