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芬 陳芳華 姚娟 何偉蓮
【摘要】目的:探究兒童在接種水痘疫苗時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分析系統化護理方案應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實驗時間段設置為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某社區內調選該時間段內接受水痘接種的兒童1700例,作為實驗對象開展研究,通過隨機分組法將兒童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內樣本數設置為850。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接種護理,實驗組患兒則選擇系統性護理方案。結果:實驗結果中顯示實驗組兒童在接受接種后,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較對照組來說明顯更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實驗結果中,實驗組兒童家屬對護理操作的滿意度相較對照組來說明顯更高,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兒童水痘疫苗接種過程中,應用系統性護理干預能夠有助于改善兒童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同時還能夠降低兒童出現的不良反應,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水痘疫苗;不良反應;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269-01
水痘是在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影響下形成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患者在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皮膚陸續并分批出現皰疹癥狀,屬于一種自限性疾病,患者在2~3周以內病癥可完全恢復,兒童免疫功能較差,故而屬于好發人群,在臨床上可選擇接種預防方案,控制這種疾病的發生。本文旨在對接受社區免疫計劃預防接種的兒童進行護理時,選擇系統性護理的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中實驗時間段設置為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某社區內調選,該時間段內接受免疫接種的兒童1700例,作為實驗對象開展研究,通過隨機分組法將兒童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內樣本數設置為850。實驗組兒童的性別信息為:(男:481例;女:369例),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3.9±2.4)天;對照組兒童的性別信息為:(男:421例;女:429例),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3.4±2.1)歲;
本次研究中所有兒童經體檢未見全身性疾病或相關遺傳性疾病,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表示配合相關護理治療工作。所有兒童經臨床體檢,兒童的個體資料差異不明顯,經對比分析未見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在接種前,需要了解小兒是否有接種過疫苗,針對初次接種的小兒應對其基本信息進行了解,然后建立相應的健康檔案,將家庭住址和聯系方式完善。
針對有禁忌癥的患兒,不能給予疫苗一種,同時應告知其原因,提高家屬對預防接種的意識,了解疫苗的主要作用。告知家屬不可在空腹情況下進行疫苗接種,并接種后禁食海鮮類易過敏食物。在接種期間,護理人員應保持和小兒的溝通,分散其注意力,并適時的給予鼓勵,必要時可以給予小兒喜歡的玩具,緩解其出現的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讓小兒盡量的配合接種疫苗工作。同時,護理人員應在接種過程中,協助小兒保持正確的姿勢和體位,可以緩解其疼痛感。
在完成水痘接種后,如果兒童的針刺狀況較差,手臂出現紅腫熱痛首先對患者進行硫酸鎂濕敷。必要時對兒童進行冷敷,則需要用一層布料將冰塊包裹放置于兒童的針刺部位,冷敷時間控制在30min以內。后期還不消退,可以對其進行熱敷,選擇50度以下的溫水在一層布的遮蓋下進行熱敷,熱敷時間控制在20min以內。在對兒童進行創口冷熱敷時,需要每隔10分鐘查看一次皮膚狀況,如果出現異常則應當立即停止處理。
記錄所有兒童在接種完成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主要包括:惡心嘔吐、發熱、皮疹。記錄所有兒童在接種后其家屬的接種滿意度。
本次研究中統計數據,由專業人員進行數據處理,處理軟件應用統計學SPSS19.00軟件包。本次研究中各項實驗數據中的計量資料(%)應用x2檢驗,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采用T值檢驗,實驗結果以P<0.05認為統計學意義存在。
實驗結果中顯示實驗組兒童在接受接種后,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較對照組來說明顯更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下表1所示。
而在實驗結果中,實驗組兒童家屬對護理操作的滿意度相較對照組來說明顯更高,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預防接種主要是指將疫苗接種于健康人的體內,使接種對象在不發病的狀態下獲得相關病癥的抗體以達到特異性免疫的效果。兒童在接種后可能會出現發熱或周身不適的現象,這類狀況都屬于正常反應。但大多數兒童及家屬都缺乏相關的醫療知識,很容易受到突如其來的病癥的影響,出現較為明顯的不良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在對同時降低接種過程中,應用系統性護理干預能夠有助于改善兒童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同時還能夠降低兒童出現的不良反應,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