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書銘
小學語文教學是從字詞句開始的,詞句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之一,它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環節,對于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學低年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積累和掌握了一些詞語和句子。那么在中年段,如何更多地積累精彩的詞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呢?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運用科學系統的思維,把詞句訓練的各個方面統一起來,在積累的基礎上重視對詞句的品評和運用,發揮詞句訓練這個系統的整體功能。而訓練中積累、品評和運用是詞句訓練落實到位的主要途徑。
一、多種途徑,有效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由此可見,積累詞句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最基本訓練。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積累呢?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訓練。
(一)課內摘抄是簡單實用的積累詞句的途徑。我們手中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上,注重文質兼美,兼顧經典性和時代性。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指出:“要引導學生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并主動積累?!蹦敲矗陂喿x教學的過程中,遇到好的詞句,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摘抄,以便達到積累詞句的目的。
(二)多讀課外書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課外閱讀是對課內學習的補充,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課外書,多積累詞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多背古詩、名言警句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和名言警句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適合小學生背誦和積累。尤其古詩中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背誦和積累這些經典古詩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
最后,無論通過哪種途徑進行積累詞句,都要注意進行分析比較歸類,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而且,要把這些積累的詞句熟記在心,方能運用自如。
二、講究方法,品評感悟
課文中的詞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對詞句的品評是指在學生初步理解詞句意義的基礎上,對詞句進行深度品味,讓學生融入文章的情景,觸摸到課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感悟到作者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要探索有效的方法將詞句訓練與感情熏陶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品評詞句,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是怎樣表達內容,抒發情感的。
(一)查字典是理解詞語意思的最直接的方法。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然后放到語言環境中,結合語境進行品評,能更好地理解詞語的含義和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中:“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睂W生對“熨帖”一詞不太明白,通過查字典發現熨帖有“平坦、舒服”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將“熨帖”放回語言環境中,結合上文“緊緊地粘”以及本句中的“平展”來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而且讀懂了這些“貼合緊密的、舒服”的“金色巴掌”中充滿了童真童趣,飽含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可以通過比較閱讀來品評詞句。例如《帶刺的朋友》一課中,作者對刺猬的稱呼的變化,從初見時的“那個東西”,到發現它竟然上樹用力晃棗時的“那個家伙”,再到最后暗暗欽佩的“小東西”。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作者的喜愛之情逐步加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朗讀句子,品評句子,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可以逐層深入地引導推敲,幫助學生品評詞句。例如《小英雄雨來》一課寫雨來遭受鬼子拷打后“兩眼直冒火花,鼻子流著血,一滴一滴滴下來,濺在課本那行字上”。教學中,教師圍繞句子中的“濺”字引導學生進行品評:首先,從“濺”的本義入手,“濺”是什么意思?從“濺”字上我們感受到什么?“濺”是指液體受沖擊四處射出,我們感受到雨來流的血很多。其次,從正、反兩方面看,“濺”有什么襯托作用?從正面襯托了雨來的英勇頑強,從反面襯托了敵人的兇狠殘暴。最后,作者在這里用“濺”字能激發我們什么情感?激發了我們對敵人的憎恨和對雨來的敬佩之情。基于這樣的逐層深入的反復推敲,學生領悟到了文章遣詞造句的精確,從而提高了對詞句的領悟和品評能力。
三、創設機會,學以致用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給學生搭建運用詞句的平臺,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習作等各種課內和課外的語文實踐中,將積累的詞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綜合提高語文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詞句訓練的平臺和機會,要把詞句訓練看成是一個整體。尤其要注意,對詞句的積累、品評、運用等諸方面的訓練不應是孤立地割裂開來,不應該側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而應該相輔相成,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詞句訓練的整體功能,才能使課程標準對詞句教學的目標全面地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