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讀君

空氣,這幾乎看不見的物質,我們每時每刻都免費獲取。但事實上在物種進化、人類進化的歷史上,空氣其實扮演著很多至關重要但又不為人知的角色。
這些作用往往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印象恰恰相反。比如,大家都覺得植物多了,樹多了,空氣就好了。那一片片滿眼的葉綠素,積極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啊。但在遠古時代,當陸地上第一次大面積出現植物時,卻造成了遠古海洋生物的大滅絕。這是為什么?
那是大約4億年前,屬于地球的早泥盆紀,海洋中已經有了各種海生物——遠古的魚類。
這時候,赤裸的陸地上第一次出現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的“綠化”運動,海中的植物爬到了陸地上并大量繁殖。這是一種遠古的裸蕨類。
這大片的綠色植物,因為沒有陸地動物來啃食,所以很快占領了整個大陸。結果就是當時整個地球空氣中氧氣含量上升,這直接導致了海洋水面上層漂浮著的藻類大量繁殖。藻類多了,(藻類和分解藻類的細菌)呼吸消耗了大量水中的氧氣,整個水面下所溶解氧量就急速下降。于是,遠古海洋中的魚類就遭了滅頂之災。
所以,空氣這一看似看不見幾乎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免費物質,其實是物種進化計劃中的狠角色,生死存亡,往往就取決于其中一點成分的變化。
海里的遠古魚類,我們其實還都比較陌生,死了似乎也就是一個故事而已。但有一種物種,它的滅絕卻和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這就是恐龍。
恐龍在地球上稱王稱霸的年頭,可比人類長多了。從三疊紀中期 (約2億3000萬年前) 早期恐龍出現,到白堊紀晚期 (約6500萬年前)前,恐龍統治了地球整整一億多年。但這批霸主說滅就滅了。往大了說,是隕石撞擊的結果。但事實上,隕石撞擊之后,也并非物種全滅,不少物種都存活了下來。
恐龍之所以難以維系,在于恐龍所習慣生活的遠古空氣,與我們現在地球的空氣是完全不同的,當時的含氧量高達30%左右,而現在我們所最熟悉的空氣,含氧量在21%。
事實上,如果今天的一個人類穿越到恐龍時代去,通常都會醉氧。氧氣量這么高,也是恐龍能長得如此肆無忌憚地高的原因之一,比如最大的霸王龍有三層樓那么高。但在那次隕石撞擊之后,大氣中產生長時間灰塵漂浮,導致高大的遠古蕨類沒法進行光合作用,大面積死亡,接著就是空氣中含氧量下降。
恐龍不單吃不到足夠的食物,連呼吸都難以進行了。
終于,個頭小了好幾個尺碼的哺乳動物因為不需要那么多的氧氣,恰恰適應了低氧量的空氣環境,從此蔓延擴張開來,成了陸地的主人。這也就是人類最初的親戚和祖先的起源。空氣中含氧量的一次變化,消滅了一個億萬年的巨大霸王,開啟了一種全新小型但更智慧的物種大類的繁衍擴張。
而從更晚近的人類文明進化來說,所有重要的現代文明都來自溫帶甚至寒帶,比如各種文化的源頭都在歐洲、東亞這些地方,而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并沒有產生多少重大、影響全球的文化形式。這與當地的氣溫,以及造成的當地人作息、生活形式有著極大關系。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就曾經指出,赤道兩側的熱帶地區,由于當地氣溫始終偏高,導致當地野生的植物豐富,一年四季都有果實可供直接采摘食用,而酷熱的天氣也讓人減少了投入勞動的時間與精力。
所以居住熱帶的人類,生活方式更接近自然。而在溫帶和寒帶的人類則發明出了更多改造自然的工具,發展出了更復雜的文明形式。比較冷的氣溫,成了文明的一種催化器。
/[美]沃爾特·惠特曼
日落時遠遠看到的高地上的村莊,
中間的河流,陰影,光暈,霧靄和夕照,
近處那些懶懶地順流而下的帆船,
紛紛翻滾的波濤,層層迭迭的彩云,
孤單地待在一旁的紫醬色霞帶,
地平線的邊緣,飛繞的海鷗,
和海岸泥土的馥郁,
這些都變成那個孩子的一部分。???????????????????????????????????????????????????????????????????????????????????????
那個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他正在走,
他將永遠天天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