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玥

有三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哪里?
究竟我們的生命的本質是什么,我們從怎么樣的一個形式,演化而來,我們未來可能會變成什么樣子?
在文明初期,關于這個問題,西方主要是以上帝創世紀的故事呈現,而東方則是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
我們的生命的本質是什么,我們從怎么樣的一個形式,演化而來,我們未來可能會變成什么樣子?
冥冥之中,大家都覺得有一個超越生命之上的存在,在掌控著生命,這好像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但是科學的發展使得我們摒棄了這樣陳舊的觀念。
從孟德爾用三萬多株豌豆發現遺傳的規律,到后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證明了DNA才是遺傳物質的基礎,再到富蘭克林通過晶體衍射給DNA拍了照片,在這個基礎之上,沃森和克里克又通過解析DNA,發現它原來是雙螺旋結構……這樣一步一步,我們慢慢對生命的本質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
那么下一步就是研究這些信息是怎么樣構成生命的,這樣簡單的四個堿基,A、T、C、G,它是以怎么樣的一個形式,使得我們人成為人,動物成為動物?
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人類基因組計劃”使這個問題有了決定性進展。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個國家,用了13年的時間,花了30億美金,完成了第一個個人的基因組的測定和描繪,這之后,我們才大概知道了原來生命是這個樣子。
在這之后有成千上萬的基因組得到解析,我們慢慢地知道了我們頭發的顏色,五官的樣子,我們的高矮胖瘦,為什么會這么不同。
除了人類之外,我們對其它的物種也有了遍地開花的研究,我們越來越了解到生命是怎么樣演化過來的,我們也知道物種之間的相似處和差別是什么。
所有的這些秘密都藏在基因和基因組里面。
比如說我們和植物只有17%的相似性,我們和小白鼠卻有80%的相似性,我們和猴子、大猩猩的相似性已經超過90%。我們人和人之間這么不同,但是在我們的基因組上,也只有0.5%的差異。
基因這個生命密碼,就像是一個啟動生命的程序,但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一直在變化。
大家看到西蘭花、卷心菜、花菜,這幾種我們餐桌上非常常見的食物,它們長相不同,味道不同,但它們卻是甘藍這個2500年以前出現的植物,因為基因隨機突變,長期自然選擇之后演化出來的一些新的生物。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可以人為加速生命密碼改變的階段。
比如說線粒體缺陷的問題。線粒體是細胞里面的一個細胞器,當這個很小的細胞器產生缺陷之后,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結果,比如說先天性心臟病、失明或者是肝衰竭,并且線粒體缺陷是隨著母親向下遺傳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母親是線粒體缺陷疾病的患者,那她的孩子無一例外一定都是患者。
而人為的干預可以改變這個情況。
我們把患病母親的DNA通過核移植的方式,轉運到另外一個健康女性的卵子里面,然后用這個卵子來做受孕的載體,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她的孩子不再成為線粒體缺陷類疾病的患者。
他的基因,即他的生命密碼,也由此發生了改變,這個改變逆轉了他一定會得病的命運。
所以,40億年前,生命主要是依靠隨機突變和自然選擇的方式生存的,而我們現在正在通過一種并行式的思路,把進化的過程加速,使它成為一種可以是非自然選擇的定向變異的過程。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在逐漸地顛覆達爾文的進化論。
緊接著下一個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扮演上帝,創造生命?
這里的人造生命不是指AI,不是指Alpha Go,而是指我們在DNA、RNA,以及一系列必需的物質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這個問題在2010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個非??隙ǖ拇鸢?。
這是一個叫做支原體的基因組的一個序列,科學家通過計算機以及四種不同化學試劑的配合,可以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完整的基因組,然后把基因組轉移到一個受體的細胞里面,這個生命的密碼得以啟動,使得這個細胞搖身一變,變成另外一個物種,我們把這個物種叫做“辛西婭”。
辛西婭是第一個以計算機為母體的一個生命,它的出現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可以以計算機為起點,創造一個生命。
大多數的細菌都是原核生物,相比較而言是比較低等的生物,而生命的高級形式是真核生物,比如說我們人就是真核生物。
能否創造一個人造的真核生物,這是造物的一個新的高度。
這個微生物叫做釀酒酵母,我們平時用它來做面包、饅頭,用來釀酒。最近,我們的團隊做了一個酵母2.0版本,這個2.0版本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核的人造生物。
跟辛西婭和酵母1.0相比較,它的區別是什么?
簡單來說,我們不僅是重現了一個真核生命,我們同時使得它變成了一種工具。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胡蘿卜素,它主要是從胡蘿卜里面提取出來的。這個胡蘿卜素在你攝取之后,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它能夠改善你的眼睛和皮膚的問題,那么這個酵母2.0作為工具,只要簡單地通過外源基因的導入,就能生產胡蘿卜素,甚至我們可以控制它的產量。所以這意味著未來我們不需要有胡蘿卜,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胡蘿卜素。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屠呦呦因為成功地從這種叫做黃蒿的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獲得了去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青蒿素是目前用來治療瘧疾的唯一有效的藥物,但是在黃蒿里面提取率非常低,只有1%~5%左右,而如剛才所說,通過酵母外源基因的導入,就可以使得我們的酵母變成青蒿素的一個細胞工廠,利用這樣的技術,一個簡單的生產線,青蒿素年產量即可超過全球需求量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個非??捎^的數字。
在回顧我們創造2.0版本的酵母人造生命的歷程里面,我們發現它在基因組的解讀上,也是有同樣的趨勢,就是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我們要做這樣的事情?
我們現在整個世界的人口是60億,但是在不到40年的時間,這個60億馬上會變成90億。
我們現在所有的食物、清潔能源以及我們的醫藥,都是圍繞這60億來準備,滿足60億人口就已經非常困難,更不用提90億人口會是怎么樣的一個挑戰。
而合成生物學的知識和技術有可能改變這種現狀。
“人造生命”、“新物種”這樣的概念,已經不再是離我們很遠的事情,好像科幻片里面才有的,它現在就在發生,這一刻就在發生。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可以通過生物合成新物種的方式讓更高效、更清潔的能源,全面取代傳統能源;青蒿素的產量不再由種植面積和天氣來決定,可以完全在實驗室通過生物發酵的形式,通過合成生物學的方式,大量地產生,惠及大眾;甚至說有器官移植需求的患者,他也不需要再經過漫長的等待,而是通過生物合成,讓人工器官立等可取;甚至未來我們的海量的數據,都不需要通過硬盤的方式來存儲,一管DNA就可以代表整個文明史。
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合成生物學就已經完全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黃燦然
人生不是夢,正相反,
它是我們宇宙般無邊的長夢中的
一次醒,然后我們又回到夢里。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合著眼睛
來到這世界上,為了適應光明;
又漸漸失去視力,為了再適應黑暗。
你現在醒著的形式,只是一種偶然,
下一次你醒來可能是小草,
或草葉上的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