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 目的 探討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電圖的影響。方法 12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入院編號單雙數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吞咽功能及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高于對照組的78.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219, P=0.002<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進食量、食物殘留、喉上升、誤吸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167、0.095、0.589、0.157, P=0.868、0.925、0.557、0.876>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進食量評分為(7.62±2.18)分, 食物殘留評分為(9.43±2.51)分, 喉上升評分為(8.46±2.27)分, 誤吸評分為(9.75±1.57)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4.82±1.49)、(6.42±2.14)、(5.83±1.28)、(7.69±2.43)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8.214、7.069、7.817、5.516, P=0.000、0.000、0.000、0.000<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86, P=0.775 >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為(697.84±110.52)μV, 大于對照組的(473.42±108.28)μV,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235, P=0.000<0.05)。結論 通過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進行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提高治療效果, 促進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的升高,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針刺;神經肌肉電刺激;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吞咽功能;表面肌電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82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并發癥, 在全部卒中患者中其發生率高達45%~70%, 在發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會給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以往在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進行治療時, 通常采用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其目的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以減少誤吸, 然而實際的治療效果卻不理想。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1], 在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時通過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 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此次研究以12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例, 研究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12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入院編號單雙數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其中, 對照組男36例, 女24例;年齡45~84歲, 平均年齡(64.5±8.7)歲。觀察組男39例, 女21例;年齡47~84歲, 平均年齡(65.5±8.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全部患者均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②經視頻透視吞咽檢查確診存在吞咽障礙;③參加人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此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1. 2. 2 排除標準 ①患者存在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②患者資料不完善;③參與人員未簽署知情同意書。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其主要內容如下。①呼吸訓練。醫護人員應正確指導患者開展腹式呼吸訓練, 以增強其肺活量。②冰刺激。醫護人員應協助患者處于半坐臥位或者坐位, 并采用冰棉簽對患者的軟腭、舌根、咽后壁部位進行相應的刺激, 對感覺不明顯的患者可以改用冰檸檬, 以誘發吞咽動作, 持續進行5~20次。③口部運動訓練。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唇部以及舌頭的主動運動以及抗阻力運動, 以增強其口部力量。④咀嚼肌鍛煉。醫護人員應正確指導患者做咬合、張口以及吮吸等動作, 以起到鍛煉頰部肌肉與口輪匝肌的作用。⑤攝食鍛煉。醫護人員應協助患者處于30°仰臥位, 以保證吞咽食物由稀流質食物過度到半固體食物, 然后再過度到固體食物, 進食應控制在一口量, 在訓練時應特別注意采用點頭吞咽、側屈吞咽等技巧。訓練時間為20 min/次, 2次/d, 持續治療30 d。
1. 3.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 其主要內容如下。①醒腦針刺法。取穴:醫護人員選取人中、廉泉、內關、三陰交、完骨、風池、翳風等穴位。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 首先對內關穴進行針刺, 針刺深度為13~25 mm, 并采用提插捻轉瀉法, 施針1 min;其次對人中進行施針, 在鼻中隔方向斜刺進針8~13 mm, 并采用雀啄瀉法, 憑借眼球的濕潤程度作為觀察指標;再者對三陰交進行針刺, 針刺深度為13~40 mm, 采用捻轉補法, 施針1 min;同時對完骨、風池、翳風進行施針, 并向喉結方向進行施針60~75 mm,?采用小幅高頻捻轉補法, 施針1 min, 憑借咽喉麻脹作為觀察指標, 最后對廉泉進行施針, 向舌根部施針40 mm, 采用提插瀉法, 施針1 min。上述穴位均需留針30 min, 1次/d, 持續治療30 d。②神經肌肉電刺激。采用吞咽障礙治療儀(荷蘭Enraf;型號:S84), 刺激電流強度控制在0~25 mA, 脈沖頻率30~80 Hz, 按照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調節輸出強度, 憑借患者的耐受程度為限, 同時把電極放置在頸部中線雙側垂直排列, 最下方電極處于甲狀軟骨切跡上方。由專業人員對儀器進行操作, 治療20 min/次, 1次/d, 持續治療30 d。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4. 1 治療效果 以臨床癥狀進行判定。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除;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甚至疾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2 治療前后吞咽功能 采用藤島一郎攝食吞咽障礙評分進行評定, 其內容包括進食量、食物殘留、喉上升、誤吸, 采用10分制, 1~3分:嚴重吞咽障礙;4~6分:中度吞咽障礙;7~9分:輕度吞咽障礙;10分:吞咽能力正常。評分越高說明吞咽障礙越輕, 吞咽功能越好。
1. 4. 3 治療前后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 采用美國Nicolet公司Viking Quest肌電圖誘發電位儀采集最大波幅情況, 波幅越大所采集的數據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8.33%(47/60), 其中顯效26例(43.33%), 有效21例(35.00%), 無效13例(21.67%);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58/60), 其中顯效33例(55.00%), 有效25例(41.67%), 無效2例(3.33%)。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219, P=0.002<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功能對比 治療前, 對照組患者進食量評分為(2.19±0.62)分, 食物殘留評分為(3.47±1.13)分, 喉上升評分為(2.71±0.45)分, 誤吸評分為(3.18±0.98)分;觀察組患者進食量評分為(2.21±0.69)分, 食物殘留評分為(3.49±1.18)分, 喉上升評分為(2.76±0.48)分, 誤吸評分為(3.21±1.11)分;治療后, 對照組患者進食量評分為(4.82±1.49)分, 食物殘留評分為(6.42±2.14)分, 喉上升評分為(5.83±1.28)分, 誤吸評分為(7.69±2.43)分;觀察組患者進食量評分為(7.62±2.18)分, 食物殘留評分為(9.43±2.51)分, 喉上升評分為(8.46±2.27)分, 誤吸評分為(9.75±1.57)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進食量、食物殘留、喉上升、誤吸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167、0.095、0.589、0.157, P=0.868、0.925、0.557、0.876>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進食量、食物殘留、喉上升、誤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8.214、7.069、7.817、5.516, P=0.000、0.000、0.000、0.000<0.05)。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對比 治療前, 對照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為(421.57±98.43)μV, 觀察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為(426.71±98.49)μV;治療后, 對照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為(473.42±108.28)μV, 觀察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為(697.84±110.52)μV。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86, P=0.775 >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大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235, P=0.000<0.05)。
3 討論
吞咽障礙在中醫學中屬“風痱”“舌喑”范疇, 該病的病癥在咽喉, 疾病位于腦, 其病因機制為風、痰、瘀阻滯經絡, 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了氣血無法正常的流通、經氣阻塞、閉塞咽關。曾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記載, 倘若發生肢體拘攣、半身不遂、舌強語謇等癥狀, 其原因為機體發虛, 陽夾痰而壅謇, 從而造成患者營衛經絡失和。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主要是由于大腦神經傳導發生障礙導致支配舌、咽、喉運動障礙, 從而造成食物無法經食管進入到胃部, 倘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可能會失去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 造成誤吸及食管反流等并發癥的發生, 從而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因此, 對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治療主要是為了改善、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 糾正其不良狀況, 避免發生誤吸、吸入性肺炎等疾病的發生。以往在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時采用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通過開展康復訓練雖然增強了患者咀嚼肌與舌肌的運動功能, 提高了相關肌肉的協調性, 但實際的治療效果卻極為有限, 從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疾病[2-4]。
針刺主要立足于“醒神”“調神”, 特別強調了“神”的作用, 取開竅啟閉, 改善元神的效果。通過激活損傷的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舌下神經, 能夠將興奮快速的傳遞到神經元, 抵達大腦皮層, 從而能夠加快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的恢復。神經肌肉電刺激在臨床上屬于一種新型吞咽障礙刺激治療技術, 該治療技術通過對咽部肌肉進行刺激, 能夠有效改善吞咽功能, 從而修復或者重建吞咽反射弧。神經肌肉電刺激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利用低頻脈沖電流對外周神經進行刺激, 引起癱瘓的肌肉進行收縮, 從而對原本不活躍的神經突觸進行激活, 迫使大腦高級神經中樞發生興奮, 該方式有效避免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 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的幾率。徐立軍等[5]研究表明, 通過對頜下神經肌肉進行電刺激治療, 能夠有效增強頜下肌群肌肉力量, 從而加快吞咽障礙的康復速度。據相關研究表明, 在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時進行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 能夠顯著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 加快患者疾病的康復速度。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胡小軍等[6]研究中, 將7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針刺和吞咽訓練治療, 結果證實,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次研究結果一致。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進食量、食物殘留、喉上升、誤吸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進食量評分、食物殘留評分、喉上升評分、誤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大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將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應用于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價值顯著,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深受患者認可。
綜上所述, 通過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進行針刺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提高治療效果, 促進表面肌電圖最大波幅的升高,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昊, 潘劍罡, 符家武, 等. 不同頻率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其表面肌電圖的影響. 重慶醫學, 2017, 46(32):106-108.
[2] 張見平, 趙剛, 陳健, 等.益氣活血方聯合運動康復療法對腦梗死恢復期偏癱肢體功能及表面肌電圖的影響.國際中醫中藥雜志, 2018, 40(11):1029-1032.
[3] 閆雙勇, 張海英. 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觀察. 中國民間療法, 2018, 26(9):42-43.
[4] 湯復喜. 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針刺和吞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35例療效觀察. 臨床研究, 2016(4):147-148.
[5] 徐立軍, 王娟, 田杏紅. 自擬中藥熏蒸聯合針刺療法治療面神經炎療效及對肌電圖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36):48-50.
[6] 胡小軍, 余長江, 肖長江, 等. 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針刺和吞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35例療效觀察. 海南醫學, 2014(13):1898-1900.
[收稿日期: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