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敏
【摘要】 缺鐵性貧血(IDA)是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 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的貧血癥。缺鐵性貧血是小兒常見病, 嚴重威害兒童的身心健康。通過文獻檢索, 綜述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的病因治療、鐵劑治療、中醫藥治療及輸血治療等治療手段, 并對這些治療手段進行橫向分析, 從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改進方法等維度展開討論, 以供臨床參考。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鐵蛋白;貧血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87
An overview on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ren? ?WU Min-min. Zhongshan Huangpu Peoples Hospital, Zhongshan 528429, China
【Abstract】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is a type of anemia which occurs when the body does not have enough iron to synthesize the hemoglobin it needs. Its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e microcytic hypochromic anemia, decreased serum ferritin and effective iron therapy. As a common disease among children, it severely endangers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rough literature retrieval, the author tries to offer an overview of major clinical treatments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such as etiological treatment, iron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and transfusion therapy, and then proceeds to make horizontal analysis of these treatments, followed by discussions on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adverse reactions,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clin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Iron deficiency anemia; Ferritin; Anemia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一類具有小細胞低色素性、血清鐵和轉鐵蛋白飽合度降低, 鐵劑治療效果顯著的貧血癥。該病可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遲緩、反復呼吸道感染、胃腸功能紊亂, 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 反應慢, 行為異常等[1]。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研究[2]顯示, 我國7歲以下兒童缺鐵性貧血患病率達7.8%, 而嬰兒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高達20.5%[3], 近期研究顯示, 兒童缺鐵性貧血發病率似呈明顯增高趨勢[4]。由此可見, 我國兒童缺鐵性貧血現狀急需引起重視。近年來, 國內外對兒童缺鐵性貧血的治療進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 作者通過文獻檢索, 就缺鐵性貧血國內外治療的進展進行綜述, 以期能提供臨床參考。以“缺鐵性貧血”為關鍵詞, 通過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 查閱近10年的主要相關文獻, 并對文獻進行歸類分析, 發現目前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方安全主要有病因治療、鐵劑治療、中醫藥治療及輸血治療等, 具體如下。
1 病因治療
缺鐵性貧血病因可概括為鐵攝入不足、鐵丟失過多、鐵需要量增多等方面, 尋找病因, 進而行相應的病因治療, 對缺鐵性貧血的治療起重要作用。近年, 有研究[5]發現, 兒童缺鐵性貧血可能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一定關聯, 對于病因不清、鐵劑治療效果欠佳的患兒應行Hp檢測, Hp檢測陽性的缺鐵性貧血患兒, 在鐵劑治療同時應行抗Hp治療。另外, 對飲食不當的患兒應糾正其不合理的飲食習慣, 對存在感染的患兒應積極抗感染治療, 對有胃腸道畸形、膈疝、息肉、食管靜脈曲張、鉤蟲病等在貧血糾正后應行外科手術或驅蟲治療。
2 鐵劑治療
2. 1 口服鐵劑 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 臨床上主要采用口服給藥的方式。口服鐵劑分為無機鐵劑及有機鐵劑。硫酸亞鐵作為第一代無機鐵劑, 最早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 其優點為含鐵量高, 有一定的療效, 價格低廉, 缺點為有明顯鐵銹味, 性質不穩定, 生物利用度較差, 且易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Tolkien 等[6]在一次系統回顧Meta分析中發現, 口服硫酸亞鐵后出現的不良反應與口服安慰劑及靜脈應用鐵劑后相比風險率更高。20世紀60年代以來, 出現了以乳酸亞鐵為代表的第二代小分子有機酸亞鐵鹽補鐵劑, 此類鐵劑還包括富馬酸亞鐵、琥珀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等, 與第一代補鐵劑相比, 避免了藥物在胃中瞬間濃度過大, 剌激反應明顯減少。但是, 其仍屬于亞鐵鹽類, 性質不穩定, 生產和儲存困難, 且易產生異味[7]。譚詠等[8]發現, 富馬酸亞鐵懸混液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與硫酸亞鐵片相比, 療效更顯著, 依從性更好, 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劉國軍[9]發現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療效優于硫酸亞鐵,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 更為患兒所接受。葡萄糖酸亞鐵其含鐵量相對較低, 更易被胃腸吸收, 療效顯著。孫世杰[10]發現應用葡萄糖酸亞鐵治療缺鐵性貧血, 與琥珀酸亞鐵比較, 臨床有效率高, 患者滿意度更高。20世紀末出現了第三代補鐵劑, 以大分子復合物為主, 臨床常見右旋糖苷鐵和多糖鐵復合物。林曉媛[11]發現多糖鐵復合物治療缺鐵性貧血, 比硫酸亞鐵片可更有效控制患兒的病情, 且不良反應較少。鄭麗娟[12]發現右旋糖酐鐵口服液治療缺鐵性貧血與硫酸亞鐵相比不但療效更顯著, 而且改善了藥物本身的口感, 減輕了胃腸道不良反應。第三代補鐵劑雖然存在吸收效果好、胃腸道不良反應小、口感較好等優勢, 但價格相對昂貴, 目前我國臨床上應用的主要以第一代和第二代補鐵劑為主。口服鐵劑存在用藥方便、價格便宜的優勢, 但容易出現腹痛、腹瀉、惡心等不良反應, 部分患兒不易接受, 依從性較差, 導致治療效果欠佳。對于此類貧血患兒可以使用靜脈注射鐵劑。
2. 2 靜脈鐵劑 以往靜脈注射鐵制劑多為右旋糖酐鐵, 因其分子量大, 容易出現頭痛、面色潮紅, 發熱、低血壓等不良反應, 現已被新劑型如蔗糖鐵、葡萄酸鐵等替代。國內外關于靜脈鐵劑蔗糖鐵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報道僅占少數比例。阮積晨等[13]發現蔗糖鐵注射液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 不但臨床療效顯著, 且胃腸道不良反應輕, 依從性較好, 安全性較高。楚永清等[14]發現蔗糖鐵注射液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療效顯著, 耐受性好, 不良反應少, 有效、安全,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靜脈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與口服鐵劑相比療效更顯著, 且不良反應更少, 但該方法需花費昂貴的治療費用, 更易發生過敏反應, 嚴重者甚至可導致死亡。靜脈用藥途徑于兒童缺鐵性貧血患者治療中較為少見, 尚且需要進一步研究。
2. 3 補鐵方案 依據補鐵時間可分為間隔補鐵法、連續補鐵法, 雖然兩者療效肯定, 但在具體臨床治療中所體現的價值卻不同。高廣義等[15]發現, 間隔補鐵法與連續補鐵法比較療效相仿, 但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患兒服藥依從性高, 更值得臨床推廣。童麗等[16]發現, 間隔補鐵法與連續補鐵法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在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等方面療效相當, 間隔補鐵療法能讓患兒服藥依從性更高, 還更方便、更經濟、能有效避免“鐵中毒”現象, 安全性高, 且不會影響機體對其他營養元素的吸收與利用;依據補鐵劑量, 常用方案包括小劑量補鐵、常規劑量補鐵。羅碧云等[17]發現, 小劑量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可達到與常規鐵劑治療相當的臨床療效, 不良反應更小, 安全性更加可靠。石美芝[18]發現, 口服小劑量硫酸亞鐵治療缺鐵性貧血療效滿意, 服藥次數少, 不良反應小, 易被患兒接受, 值得推廣應用。梁菠等[19]通過研究發現, 對缺鐵性貧血患兒采用小劑量間歇補鐵法進行治療具有明顯效果,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由此可見, 間隔小劑量補鐵療效好, 不良反應小, 安全性更高, 值得臨床推薦使用。
3 中醫藥治療
傳統中醫將缺鐵性貧血劃分至“血虛”、“萎黃”及“疳證”等范疇, 主要由先天稟賦不足, 后天喂養不當, 久病不愈、諸蟲耗氣傷血和失血等因素所致, 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主要證治分型有:①脾胃虛弱。治療此證型多以黨參、白術、茯苓等健脾益氣, 以黃芪、當歸補血;②脾腎不足。治療此型多以熟地、補骨脂等溫補腎陽, 以黨參、黃芪等益氣健脾, 以當歸、枸杞等養血滋陰;③心脾氣血兩虛。治療此型多以健脾益氣的黨參、白術等, 以當歸、雞血藤養血補血等;
④肝腎陰虛。臨床多以首烏、西洋參、龍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滋補肝腎[20]。除此之外, 小兒捏脊、小兒推拿等傳統中醫療法聯合鐵劑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 也逐漸應用于臨床。隨著中醫藥學科的發展, 在治療兒童缺血性貧血過程中中醫藥所起的作用有獨特的優勢, 不但療效顯著, 還避免了單純西醫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時出現療程長、胃腸道不良反應大等缺點。
4 輸血治療
由于缺鐵性貧血發病緩慢, 機體代償能力強, 一般不必采用輸注紅細胞治療。輸血的適應證有重度貧血、外科急需手術者、合并嚴重感染等。對于血紅蛋白<30 g/L者應立即進行輸血, 但輸血時必須少量多次, 輸入濃縮的紅細胞2~3 ml/(kg·次)。輸血速度過快或輸血量過大均可導致心力衰竭。若心力衰竭嚴重可用換血法, 以濃縮的紅細胞代替全血, 一般不需要洋地黃治療[21]。
綜上所述, 缺鐵性貧血在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 且嚴重危害小兒的健康。現國內外對缺鐵性貧血的治療也進行了大量研究, 根據對所報道文獻分析可知, 對缺鐵性貧血患兒的治療方法較多, 主要是鐵劑治療為主, 通過對鐵劑劑型的選擇、劑量調整以及時間間隔控制, 能夠降低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 另外中醫藥治療也可以作為新型的補鐵方法用于臨床。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進一步對于新型補鐵劑的臨床經驗進行研究,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將更高效、更安全, 這也將是醫療工作者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寇艷婷, 王瑩. 缺鐵性貧血及其治療的研究進展. 中國現代醫生, 2017, 55(23):165-168.
[2] Grabowski MK, Gray RH, Makumbi F, et al.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anaemia in 2011. Geneva Switzerland Who, 2015, 126(11):5409-5418.
[3] 中國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調查協作組. 中國7個月~7歲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 中華兒科雜志, 2004(12):10-15.
[4] Algarín C, Nelson CA, Peirano P, et al. Iron-defi ciency anemia in infancy and poorer cognitive inhibitory control at age 10 years.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3, 55(5): 453-458.
[5] 陸燕珍, 莫偉雄, 林才, 等. 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缺鐵性貧血的關系. 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32):5107-5109.
[6] Tolkien Z, Stecher L, Mander AP, et al. Ferrous sulfate supplementation causes significant gastrointestinal side- effects in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5, 10(2):e0117383.
[7] 趙聰, 黃浩, 陳貴堂. 缺鐵性貧血與補鐵劑研究概況.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6, 7(8):3216-3221.
[8] 譚詠, 王玉潔. 富馬酸亞鐵懸混液對缺鐵性貧血患兒CHr的影響及其療效分析.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3, 19(11):1582-1584.
[9] 劉國軍. 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20):12-13.
[10] 孫世杰. 葡萄糖酸亞鐵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療效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5, 31(9):32-33.
[11] 林曉媛. 多糖鐵復合物治療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療效.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34):180.
[12] 鄭麗娟. 右旋糖酐鐵口服液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療效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 11(22):89-90.
[13] 阮積晨, 周海霞. 蔗糖鐵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50例臨床研究. 中華全科醫學, 2015, 13(3):423-425.
[14] 楚永清, 王金鳳. 蔗糖鐵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24例臨床研究.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9):207-208.
[15] 高廣義, 姚炳華. 間隔補鐵法在小兒缺鐵性貧血治療中的應用. 安徽醫藥, 2015, 19(3):534-536.
[16] 童麗, 胡文淼. 間隔補鐵法和連續補鐵法在兒童缺鐵性貧血治療中的效果對比.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8, 29(17):2694-2696.
[17] 羅碧云, 冼丹霞. 小劑量鐵劑在小兒缺鐵性貧血治療中的效果分析. 中國醫藥科學, 2018, 8(20):36-39.
[18] 石美芝. 不同劑量鐵劑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療效觀察. 亞太傳統醫藥, 2012, 8(9):150-151.
[19] 梁菠, 周天紅. 小兒缺鐵性貧血給予小劑量間歇補鐵法治療效果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9, 17(4):32-34.
[20] 周琦浩, 張茜. 小兒缺鐵性貧血的中醫藥治療現狀. 黑龍江中醫藥, 2014, 43(3):74-76.
[21] 胡亞美, 江載芳.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1720.
[收稿日期: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