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韜 王鑫
摘要:基于兒童床的可成長性設計進行探究與應用,結合模塊化設計理論,為兒童家具的可成長性設計提供實踐方向。以模塊化設計理論、兒童心理學和可成長性設計方法為指導,通過用戶市場調研和比較分析法對0-12歲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性、兒童床產品的需求與功能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兒童床家具提出可成長性設計方案,做出合理的模塊設計劃分。可成長性設計應用到兒童家具,有利于滿足不同階段兒童使用需求的變化,提高兒童家具產品的利用率,延長其使用周期。
關鍵詞:模塊化 兒童床 可成長 心理學 兒童床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1-0118-03
引言
與過去父母對兒童床產品實用性的側重相比較,當下父母更注重孩子生活空間質量的保障。然而由于孩子成長中伴隨著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保障孩子生活空間質量的同時意味著對兒童家具更新迭代需求的增加,同時也面臨著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的問題。兒童床產品使用壽命與更新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大多數家庭的困擾。模塊化設計對于延長產品使用壽命,解決產品生命周期問題作為當下兒童床產品設計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功能模塊的劃分進行不同的有效組合,有利于滿足不同階段兒童產品的使用需求,提高兒童產品的利用率,避免閑置棄用。
一、兒童家具模塊劃分研究
模塊化設計貫穿整個產品的設計流程,標準化部件與接口設計可以簡化產品生產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模塊的自由搭配組合可滿足多數用戶的個性化需求[1]。
“模塊化組合”具有系統化、可重用性的優勢特點,可以適應兒童在不同成長階段所需家具使用功能與尺寸上的變化,從模塊化產品的特性上講,模塊化是作為實現標準化優勢、靈活性優勢和系列化優勢的一種途徑與方法。通過搭建模塊,將兒童家具產品各零部件之間區域功能進行模塊化劃分,有助于各個模塊之間的銜接,促進功能上的轉換,以滿足結構、尺寸、功能上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時可以通過拆卸、組合來實現功能上的延伸與拓展[2]。
(一)標準化優勢:在模塊化設計中,其標準化優勢規范了形態、尺寸及連接方式,為兒童家具構建標準化、規范化的活動區域空間提供保障,使得兒童活動區域內兒童家具的安全性更易掌握。
(二)靈活性優勢:模塊化的靈活性優勢為家具模塊之間的相互轉換提供了可能,促使家具的功能、形態更加多變,拓寬了活動區域內兒童家具的延展性,為滿足兒童更多的使用需求提供了保障。
(三)系列化優勢:模塊化家具具備模塊庫功能,可以伴隨用戶需求的變化而改善、更迭,以適應活動區域內兒童家具在功能、形態上新需求的變化,有效提高了兒童家具產品的利用率,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3]。
二、兒童成長特性對兒童家具設計的影響
(一)目標用戶群體:在兒童心理學中,根據心理發展的特點,將兒童心理發展劃分為:0-12月為乳兒期,1-3歲為嬰兒期,3-6歲為幼兒期(學前期),6-12歲為學齡初期。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無論在心理特征還是生理特征上都是存在差別的,伴隨年齡的增長,使用需求也隨之變化,因此基于某一年齡段對兒童進行詳細的心理、生理分析[4],有助于進一步探究兒童家具的可成長性設計。通過用戶調研,對于目標用戶(80后、90后新生代兒童父母)分析可分為以下四點:
1.生活方式:當前新生代兒童父母作為“獨生子女”占據大多數,性格上敢于創新,追求多變新穎的生活方式。
2.消費行為:消費行為個性前衛,追求生活品質,追逐潮流與時尚,熱衷于網購,但由于大多數年輕群體經濟能力有限,更傾向于理性消費。
3.消費觀念:更注重兒童的早期教育,肯為兒童消費且投入經費較大。
4.消費特點:關注性價比,在家具的選購上,大多數父母能夠尊重兒童的意見,同時看重家具的安全性,健康性,益智性,實用性。
(二)市場產品現狀:二胎政策的開放帶動了近年來我國兒童家具的迅速發展。相較于成人家具,兒童家具在設計上因其獨特性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以獨特的造型、色彩、功能設計吸引著消費者的目光,受到年輕父母的高度關注。
國內兒童家具發展起步較晚,功能性、美觀眭、趣味性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國內兒童家具大多是成人家具的尺寸小型化,其現象較為普遍,這些家具無法達到兒童與父母的需求,是兒童家具最明顯的不足[5],尺寸小型化的成人家具,僅用卡通的色彩來進行區別,造型、功能單一,停留在淺層次,無法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使用需求的變化。兒童作為一個不斷快速成長、“代謝”的個體,其成長變化過程中所涉及、接觸的事物大多應具有合理的“成長性”,因此,兒童家具的成長性設計逐漸成為大勢所趨[6]。
(三)兒童成長特性:0-12歲兒童的行為及心理特點可以歸為四段時期:
1.乳兒期(0-1歲):乳兒期作為兒童發育最為迅速的一段時期,這個階段的兒童剛從母體里分離,對周圍的環境不斷開始適應,需要極度的安全感和包圍感。
2.嬰兒期(1-3歲):嬰兒期兒童生長速度加快,運動器官逐漸成熟,活潑好動,但同時由于幼兒身體各方面比較柔嫩,安全性應作為這個年齡段兒童產品的主要設計原則。
3.學前期(3-6歲):處于學前期的兒童開始懂得并強調自己的性別,自身性格特點逐步成型,心理需求逐漸增加。兒童生活空間設計和兒童產品選擇上應以滿足兒童心理需求為主,同時注重對孩童智力開發和教育的作用。
4.學齡初期(6-12歲):學齡初期的兒童心理生理特征變化較大。隨著兒童開始接受系統教育,性別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獨立的個人空間開始成為兒童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因此,一個屬于兒童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對這個時期兒童來說尤為重要,對于兒童意志力的鍛煉和自理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這時期的兒童房設計和兒童產品選擇可迎合其喜好,同時配置有良好的儲物功能。
(四)兒童可成長性家具設計要求:
1.安全舒適性:由于應用于兒童家具,關系到兒童的成長健康,因此安全舒適性應作為設計兒童家具的首要要求,在材質的選取上也應優先考慮天然環保材質。其次,考慮兒童的皮膚骨骼稚嫩,生性活潑而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與兒童直接接觸的家具部分應避免使用金屬、玻璃等體覺寒冷、質地堅硬的材質。除去兒童床本身材料上的選擇與結構上的處理,其長寬尺寸及護欄的安全尺度同樣需要合理的設計把握。
2.簡潔實用性:成長性兒童家具外觀盡可能采用平滑設計,避免鏤空、雕飾設計,以減少鉤掛兒童衣物的風險。同時,結構上進行簡化,便于模塊化組裝和拆卸。成長性兒童家具不僅僅作為家具,更多的還充當兒童的玩具的屬性。就兒童而言,簡單的結構與造型不但能夠降低暗藏的風險,而且對于兒童認知事物也是很好的激勵[7]。
3.組合變換性:組合變換作為可成長設計的關鍵部分,在成長性家具的體現包含了拼合拆卸、功能拓展、可調節等特點。由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生理及心理的變化均較快,因而對家具上的直觀使用需求表現就要實時作出改變[8]。就功能性而言,組合變換有利于解決兒童隨年齡增長使用需求變化的問題,提高產品利用率,豐富產品的使用功能。
三、探究兒童家具可成長性的設計思想
(一)不同階段可成長性兒童家具的需求:
1.搖籃床(適合一歲以下兒童):搖籃床區別于普通的兒童床主要在于它附帶的搖擺功能,它能對嬰兒起到一定安撫作用,因此,搖籃床對床的穩定性、安全性,以及可以活動的高位低位(可調節度)有較高的要求。在附加功能上,為便于日常使用和照看,模式操作上也會有多種變化,例如市場上搖籃床常具備的與大床合并以便于喂奶看護的功能,如圖1。
2.嬰兒床(適合一至三歲兒童):嬰兒床為保證其安全性一般不宜過大,因此相較于快速成長的兒童,它的使用壽命較短(一般在1-2年左右)。在設計上,出于對兒童使用時的安全保障,床欄和圍欄間距應符合具體的規定。同時,兒童床應配備滾輪和搖擺等附加功能,以增加對兒童的安撫作用,如圖2。
3.學齡前兒童床(針對3-6歲兒童):幼兒床的種類繁多,按形式可大體分為,兒童中高床,兒童雙層床(高低床),帶拖床的兒童床,多功能兒童床,這里將幼兒床把適用對象界定為學齡前兒童。學齡前兒童在這一時期開始懂得性別區分,動作發較快,因此兒童床的設計應注重對兒童心理上和智力發展上的積極作用,如圖3。
4.學齡兒童床(針對6-12歲兒童):學齡兒童開始接受系統教育,生理和心理上特征在這一時期有較大變化,對個人空間的需求逐漸增加。這一時期的兒童床應滿足兒童自我需求喜好,附加較好的儲物功能,以功能性和實用性為主要設計原則,對鍛煉意志力和培養兒童自理能力起積極作用,如圖4。
(二)可成長性設計方法:
1.尺度成長:通過可調節的結構尺寸以及模塊組合來實現。結構尺寸上的可調節主要有三種方法,伸縮法,折疊法以及拼接法。兒童在0-12歲階段正處于快速成長的時期,生理體態上的變化較大,在進行設計時需要考量兒童的身體尺寸,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家具的尺寸大小,確保家具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滿足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家具尺寸大小的需求。
2.功能成長:在滿足家具的基本功能之外,充分考慮到兒童在各個階段的行為特點,進行家具的跨界設計,跨界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家具類產品間的跨界設計,一種是家具與其他類產品的跨界設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伴隨年齡的成長,在6歲左右開始步入學齡初期,在此階段后,學習用品的使用需求增多,在考慮成長性家具設計時應充分發揮產品的功能多樣性,即滿足睡眠休息的使用功能外向其他功能(例如學習桌、寫字臺等)拓展延伸。
3.色彩成長:指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對家具色彩上的審美會發生變化,從而要求色彩跟隨兒童的成長而產生符合兒童審美要求的變化。在裝飾兒童房間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裝飾風格的基本色調,在顏色的選擇上更傾向于延展性較好的色彩,這是因為兒童在顏色的喜好會在成長道路上隨著生理心理的變化而慢慢變化[9]。在基于可成長性兒童家具的過程中,盡量采取溫和不刺激的顏色,避免過于鮮艷,盡量采取淺色系,在兒童無法確定其喜好顏色時,可采取溫和的乳白色、淺棕、淺灰色等,
四、模塊化在兒童床可持續性設計中的應用
(一)設計定位:通過比較分析法,對兒童家具市場進行調查,通過對0-12歲兒童生理及心理上的分析,基于兒童家具設計原則及可成長理念進行深入探討,總結出兒童床家具的可成長性設計方法:尺度成長、功能成長、色彩成長。本文的兒童床產品設計主要通過模塊化與多功能性相結合,以適應兒童不同成長階段使用需求的變化。
(二)設計目標:尺度成長和功能成長并重:0-6歲側重于尺寸成長(床體適用性)、6-12歲側重于功能成長(傾向于模塊化設計)。在進行模塊化變換功能時,簡化操作:精簡板材和拼裝零部件數,選擇性確定功能(變化功能過多導致功能閑置)。促進產品功能使用簡明化,能對使用者變換操作起到一定引導性。
(三)模塊化設計方案:該產品基于0-12歲兒童,針對其生理及心理成長變化的特點,結合模塊化設計,在使用功能上加以創新應用。兒童在乳兒期初期階段,為了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在兒童床側端設有護欄,在護欄內側,提升床板高度,以便利此時期家長對嬰兒的喂乳及看護;伴隨兒童逐漸可以行走,床板高度可以降低,以方便孩子的活動,同時,兒童的活動空間范圍也得以擴展。嬰兒期階段,兒童的生長速度加快,運動器官逐漸完善,活潑好動;這時期兒童能夠自己爬上嬰兒床,護欄便可拆卸,為兒童的運動提供空間;步入學齡期后,兒童床產品除了作為床的功能外,可通過模塊拆卸、變換,將原先兒童床在乳兒期、嬰兒期階段作為儲物欄的板塊組合形成學習桌椅。
1.設計效果圖,如圖5、6:
2.使用狀態說明,如圖7、8、9:
這一階段寶寶不能獨立坐立或有能力攀爬旁邊的圍欄,此時床架位于高檔位,便于媽媽抱出寶寶。右邊的收納空間可儲存嬰兒用品,如圖10、11。
6-12個月嬰兒:寶寶可以坐立且處于學步階段,形成獨立安全空間,寶寶盡情玩耍。1-2歲兒童:寶寶能行走并且自己就能爬上嬰兒床。床身較低,寶寶很容易爬上去,如圖12、13。
3.細節說明,如圖14
普遍使用的傳統螺絲件需要使用輔助工具進行操作,磁吸連接的方式使模塊化拆裝流程更加簡便,O螺絲,免工具,實現快速安裝。
磁吸吸力大小滿足:(1)緊固;(2)可拆卸(吸力不至于過大);(3).6歲以下兒童無法拆卸(安全性),如圖15。
床板兩側用多個手動螺絲進行固定,一個L形支架配合四個手動螺絲,免工具拆裝,快捷方便。
4.家具尺寸,如圖16
結語
可成長理念為兒童家具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與方法,在當今社會具有深度發掘的實用價值,將模塊化設計理論應用到兒童床的可成長性設計中,有利于滿足不同階段兒童產品的使用需求,提高產品的利用率,拓展其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吳瓊,賈凱,劉雨.基于模塊化的可持續設計[J].包裝工程2019 8,(18):140-144
[2]黃天宇.兒童家具模塊化設計方法分析[J].工業設計,2018.4,(4):41-42
[3]戴欣.基于活動區域劃分的幼兒園兒童家具模塊化設計[D].南京理工大學2018.4:2
[4]張真.兒童家具的可持續性設計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6.6:7
[5]蔡宜靜,富艷春.基于模塊化的幼兒園家具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 8,(8):32-33
[6]李翠玉,楊浩.探析模塊化設計方法在兒童家具中的應用[J].設計.2016.11,(21):110-111
[7]朱云,劉秀,肖潭.基于可成長理念的學前兒童家具設計[J].包裝工程2015. 8,(16):61-64
[8]朱云,劉秀,肖潭.基于可成長理念的學前兒童家具設計[J].包裝工程2015 8,(16):61-64
[9]孫繁飛.基于兒童行為特征的兒童房空間利用及家居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