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愛靜
“勁·美”體驗式課程是筆者所在幼兒園已經實施兩年多的園本課程。實踐初期,幼兒園將課程的核心概念界定為:以幼兒園一日活動為基礎,充分利用資源,開展一系列游戲體驗活動,強調生態體驗,引領幼兒進行生命化審美,充分感受生長中的力與美。但這樣的界定浮于表面,無法指向具體內容,園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陷入了瓶頸。此時恰逢課程游戲化實施的第二步支架提出,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以班級為基點的幼兒園課程建設”的觀點啟發了我們,讓我們找到了突破點。于是,我們嘗試以班級為基點,讓“勁·美”體驗式課程在班本化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
博學之,讓課程在班本中萌發
閱讀豐潤內涵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其兒童觀與課程觀關系到課程實施的方向是否正確。所以,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尤為重要。而閱讀是豐富教師內涵的首要途徑。為此,我們重點推介教師們閱讀《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觀察的藝術》《幼兒園創造性課程》等書籍,通過共讀沙龍、分組研讀、讀書筆記等多種形式,帶領教師們且讀且思、且思且行,真正實現以理念調整行為。在大量閱讀專業書籍的基礎上,教師們開始學會審視課程,并嘗試從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捕捉其蘊含的教育價值。這種基于班級本位、兒童本位的審視與捕捉,使課程更加契合幼兒,也使課程更加生動,從而不斷生發并推進“勁·美”體驗式課程發展。
觀摩調整策略 班本化實施園本課程并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而應是兼容并蓄、動態發展的過程。為此,我們組織教師去姐妹園所觀摩優秀園本課程、優秀班本課程;并要求教師帶著問題去觀摩,回來后要進行梳理吸納,讓觀摩學習更接地氣、更具有實際的指導借鑒意義。除此之外,幼兒園還開展每月一次的班本課程小結活動,活動以美篇形式呈現,包括課程來源、課程目標、課程審議、課程安排、課程實施、實施反思等內容。可以說,每月的班本課程美篇就是一系列實施策略的具體體現。教師們在互相學習中取長補短,使班本化實踐從單一化逐步走向豐富多彩。
審問之,讓課程在班本中伸展
“勁·美”體驗式課程框架設想之初,旨在引導幼兒體驗生活、融入自然、走進社區,在“自然之勁美、生命之勁美、精神之勁美”中努力生長、樂于表達、充分體驗、積極探索、大膽創造,體驗自我與他人以及自然萬物茁壯生長之狀態,感受生長過程之美好,獲得自由、自主、創造之愉悅。
在班本化實踐之后,我們在踐行中不斷總結和提煉,課程框架從原本的泛化逐步走向具象:“勁”課程,包括安全防護、身心健康、生長探究、戶外體驗、社區體驗,該課程涵蓋健康活動、科學活動、語言活動、社會活動、區域游戲、戶外活動、親子社區活動等活動;“美”課程,包括熏陶浸潤(環境創設、語言熏陶、行為熏陶等)、感受體驗、創造展示,該課程涵蓋語言活動、藝術活動、社會活動、區域游戲、親子社區體驗活動等活動;同時,明晰各課程應循序漸進、相互交融、相互支撐、共同發展。
篤行之,讓課程在班本中成長
學會觀察 課程應是因幼兒興趣和需要而生,而觀察是獲取這些關鍵信息的重要手段。為此,幼兒園組織教師共同研讀《觀察的藝術》一書,并反復觀摩研習繆小平老師關于如何觀察的講座,讓教師們知道如何觀察、如何記錄等觀察的藝術;并通過個別觀察、結對觀察(相鄰兩班結對,同時觀察同一幼兒的同一行為)、觀察分享、集體研討等方式,使教師們從會觀察走向會分析,再從會分析走向會支持。
這一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既提升了教師的觀察能力,更使支持幼兒發展的班本課程更加適宜、更加優化。
勇于實踐 虞永平教授認為:“幼兒園課程的每一個進展都是教師在具體班級的實踐中,在來自不同班級的教師的討論中實現。”為此,各班便成為園本課程生長的重要基地。在“勁·美”體驗式課程框架之下,教師們從本班幼兒視角出發,以園內業務研討、年級組研討、班級研討等形式重新審議課程選題、目標、框架等內容,并在實踐中不斷地調整完善。
經過一年來的實踐,一些優秀的班本課程也脫穎而出。例如由繪本引發的班本課程《從“烏鴉喝水”到“水之探秘”》,由社會熱點事件生發的《我的足球 我的夢》,由種植區的體驗而產生的《玩轉蘿卜》等。在這些班本課程的實踐中,教師們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開始懂得充分顧及兒童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性,主張讓兒童在游戲狀態中主動得建構知識;在實施方案教學的過程中,從主題網絡的設計、方案活動的展開和實施到方案的總結,整個過程不是墨守成規,而是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給予兒童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間,盡情表現和共同生活的機會。
結束語
班本課程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園本課程的豐富與完善,《“勁·美”體驗式課程之足球課程》已經編撰完成,而《“勁·美”體驗式課程之區域環境課程》也正在收集整理中。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立足于班本課程,園本課程才能真正實現滿足滿足幼兒所需,滿足教師所需,滿足課程發展所需。班本課程如溪流匯海、聚沙成塔,最終實現了園本課程的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城東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