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李詩楊

2019年5月25日凌晨4點,銅梁區石魚鎮魚興社區。
街道上還看不見行人,一輛黃色皮卡車的引擎聲打破了凌晨的寧靜。開車的人叫敖爽,是重慶犇途贏財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總負責人,后備箱中,是一籠籠大鵝。
就在前一天,銅梁當地一家公司致電敖爽,表示“需要70只鵝用于開業活動,且要在早上6點半前送到”。
電話一掛,敖爽立即聯系了村上的農戶,客戶要求的鵝的數量很快湊齊。
為準時將鵝送到客戶手中,敖爽凌晨4點便起床驅車趕往聯系好的農戶家收鵝。雖然披星戴月很辛苦,但敖爽覺得,能幫鄉親們把農產品賣出去,自己累一點沒什么。
在外漂泊多年,敖爽始終思念著家鄉。
2015年,一則發布在銅梁網上的本土人才招聘啟事讓敖爽看到了機會。
彼時,銅梁區正在號召老鄉留在老家發展,并為本土人才量身定制了各項激勵機制。
為方便照顧家人,陪伴孩子成長,敖爽報名回到了家鄉石魚鎮。
“能回來工作,總比一直在外漂著好。”那一年,經過筆試和面試,敖爽成了石魚鎮聯豐村黨組織書記助理。
2018年,為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此前曾搭建過電商平臺的石魚鎮黨委書記左春華再次動了發展電商的心思。
在石魚鎮建立一個鎮級電商平臺誰最適合牽頭?左春華最終將目光鎖定在敖爽身上。
敖爽二話不說就應下了任務,接著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找到了從石魚鎮走出去的大學生葉培、左沁靈一起創業。隨著銅梁區“把老鄉留在老家”系列人才政策的出臺,他們和敖爽一樣選擇留在家鄉。
年齡最大的敖爽成了牽頭人,“創業3人組”的隊伍就這樣形成了。
3人合計湊了15萬元的啟動資金,石魚鎮黨委、政府為他們提供了實體店面,并且減免了房租和水電費。
“一路過來都挺順利,反倒是公司名注冊時‘卡殼了。”敖爽說,他們想了很多名稱,都已經被別人注冊過了,后來借著本土人才的諧音,想到“犇途贏財”這個名稱。
這個名稱在“創業3人組”的心中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那就是要為村民贏得財富,贏得未來。
2018年5月16日,重慶犇途贏財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2019年3月3日,石魚鎮興紅村一組。
天邊剛剛露出一絲魚肚白,村民楊光菊背著沉甸甸的背簍,迎著朝霞出發了。
這天,銅梁第四屆“巴岳仙境·花果圣地”桃李繽紛賞花節在石魚鎮花果山開幕,而楊光菊的目的地就是花果山,沉甸甸的背簍里裝的是一罐罐蜂蜜。
由于前些年生過大病,楊光菊身體一直不好,加之家里缺乏勞動力,一家人只能勉強靠著一點薄田維持生活。
為了幫助楊光菊改善生活,村里曾專門給她送去過蜂箱和雞苗,但收效甚微——有產品沒銷路,賣不出去的農產品只能自家用,難以形成實際收益。
在石魚鎮,楊光菊的情況并非個例,正是電商平臺的出現,讓這一情況得到了徹底改觀。
為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石魚鎮黨委、政府想出了舉辦賞花節的主意,敖爽他們的電商平臺則負責唱響“扶貧戲”。
賞花季期間,犇途贏財電商平臺在花果山設置了貧困戶土貨銷售專區,銷售的產品中,就包括楊光菊家的蜂蜜。
為幫村民打通銷路,敖爽還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自家的土特產:線上,開設微店和微信公眾號,利用網絡渠道的力量大力宣傳;線下,不僅開設了實體店鋪展銷農產品,還在每個村、社區設立了收購點。
“其實我們也是摸索著在做。”敖爽說,每每遇到有人訂購,他們就去收購,裝在后備箱里給客戶送上門,“我們這也可以算是一種‘后備箱經濟。”
為期15天的賞花節結束,楊光菊家的蜂蜜銷售一空。
電商平臺讓楊光菊這樣的農戶有了更強的信心,如今,他們已不再害怕農副產品賣不出去。
“我以后還要擴大養殖規模,除了蜂蜜,我們家的跑山雞也銷售得很好。”坐在自家院壩里,楊光菊笑著說。
2019年12月23日下午,石魚鎮興紅村火龍果園生態養魚場。
水面上,浮漂猛地一沉,持桿人不急不躁,收線放線,不一會,一尾1公斤左右的花鰱被釣了起來。
“不錯嘛,咱這魚好吃得很,都是吃火龍果長大的。”說話的人叫歐陽述明,是火龍果園生態養魚場的主人。
2019年火龍果銷路特別好,歐陽述明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時不時會和游客嘮上幾句。
兩年前,歐陽述明可沒有現在這番心情,當時因為銷售出了問題,幾萬斤火龍果,全部被他丟進池塘喂了魚。
“心痛啊!”那一年的遭遇讓歐陽述明記憶頗深,因為火龍果一旦成熟,最多只能再掛10天,不然就會爛掉,“銷售難題解決不了,只能虧本”。
犇途贏財電商平臺的成立,給歐陽述明帶來了希望。
“對于火龍果的銷售難題,我們費了很多心思。”敖爽說,從火龍果花季開始,犇途贏財電商平臺就開始著手營銷,利用各種資訊渠道甚至是大家的微信朋友圈大力宣傳。
這一年,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歐陽述明的火龍果大賣。
“火龍果現在是我們平臺上銷售得最火的產品,如今,線上的火龍果銷售已經覆蓋全國。”敖爽笑著向記者介紹。
銷路順暢,也讓歐陽述明有了發展壯大的信心:“接下來我準備再流轉200畝土地,將園區擴大到500畝,打造一個集休閑、體驗、種植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基地。”
在石魚鎮,打開銷路的當然不止火龍果,當地的李子、沃柑、血橙等高品質農產品,都在電商平臺的助力下打通了銷售渠道,相關產業也在石魚鎮蓬勃發展。
而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敖爽等人創辦的公司也已由最初的3人增至16人,銷售收入超200萬元。
“電商平臺如今為村民們贏來了財富,迎來了發展。我們這些本土人才也人盡其才,實現了自我價值。”眺望著石魚鎮的景色,敖爽自豪地說。